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中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第2页

更新时间:2011-6-11:  来源:毕业论文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社会,对人生充满向往,并且各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不尽相同,这些都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辩论会、演讲赛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让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都是不错的选择。例如,有段时间很多学生都喜欢吹泡泡游戏,有学生就问我怎样自己调制“泡泡水”。本着游戏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我策划了《吹泡泡》这堂科学活动课,整个活动划分为三个板块:一、学生分小组研制泡泡水;二、进行吹泡泡比赛,推选“泡泡大王”;三、交流总结活动心得。第一环节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主要是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探索泡泡水的配置秘方。材料是同学们自己带来的,有洗洁精、肥皂粉、洗发水等。探究过程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里每个同学都能做到分工合作,一人研究一种配方,并且做好记录。研究完了,小组里就来一次比赛,通过比赛评出谁的配方最好,吹出的泡泡最大最多,等会参加全班比赛。第二个环节是整堂课的高潮部分:评选“泡泡大王”。通过比赛,同学们发现班上的高手还真不少呢,有的同学吹的泡泡大的像气球,有的同学吹的泡泡连成长串。最后我们选出了两个“泡泡大王”,一个是泡泡吹得最大的,一个是泡泡吹得最多的,请他们介绍做法,帮同学门弄清其中的科学道理。第三个环节虽然时间不长,但我认为是一堂课的精华部分,在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大家一起交流,就给了大家一次互相学习的机会。
2、注重探究实验。
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探究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分析推理得到结论。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置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保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探究性实验问题是根据实验要求和理解实验原理,编写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表格,正确选用仪器和器材,并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正确实验结果的一种实验形式。引导学生领会前人的实验设计思想,体验科学家所经历的探索过程,是一条在实施课堂教学探究中培养学生具有设计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向CuSO4溶液中滴加浓的烧碱溶液,产生的絮状沉淀恰似蓝色的钟乳石,使人惊奇万分;在白纸上用氢氧化钠描树干,用盐酸描花朵,然后向这张看似没有东西的白纸上喷洒紫色石蕊试液,就可看到满树红花的景象,把指示剂与酸、碱的反应生动鲜明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如课本中为检验SO42- ,常采用滴加BaCl2 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来证明,而学生对“再加稀硝酸沉淀仍不消失”这句话难以理解,此时可补充CO32- 中加BaCl2 试剂,再加稀硝酸的实验,使学生很感性地理解为防止杂质的干扰,检验SO42- 时常再滴加稀硝酸的原因。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内的小实验又可以主动补充课堂外的小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
3、走出教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传统的授课制使学生局限于教室当中,缺乏感性认识,使知识显得抽象和难以理解。科学中更多的知识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感悟科学原理,向工人、农民学习、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如在讲授代代相传的生命一章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节假日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观果园,植物园和乡村田野,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各器官的结构特征及各种生殖方式。我校所在地的周围有许多果园,一段时间我经常带着学生一起去参观,参观前我先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如:花的结构?植物有那些器官构成?怎样给果树施肥?为什么果树要剪枝?为什么果农要除花去果?在参观过程中学生有时候会提出他们所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有些果农为了能使果树枝条向周围扩展,将相邻的两棵果树枝条用绳绑在一起,过了一段时间后不同植株的枝条竟着生在一起,仔细观察还发现绳子系住的部位还出现膨大现象,有些地方绳子外面已经被树皮包裹。针对学生突然提出的类似疑问,做教师的可以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指导他们参看书本,查找资料,了解茎的结构,形成层的功能,然后对该问题进行解答。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推出如何对植物进行嫁接等内容的讲授。通过这样的教学既陶冶了情操又增长了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知识也就掌握得牢固全面。
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设立科学实验基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实践操作的环境,是现代自然科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想方设法在教学楼的后面建起了植物园地,为教学、实验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环境,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如学习观察植物的一生,我带领学生在植物园地亲自播下油菜、西红柿、玉米和蚕豆等种子,并鼓励学生坚持观察它们的变化。当学生告诉我种子发芽了,看到他们兴奋的样子,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喜悦。这是我们自己亲手撒下的种子,这种喜悦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在这里,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激发了他们观察的兴趣,从而对观察植物的一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建立实验基地,引导学生开展课余兴趣小组活动,通过观察、监测、种植、饲养等实践操作,既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践操作能力,把学生学习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四、评价过程的多样化
评价制度是课程改革的指挥棒。新课程要求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共同提高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但是,至今关于课程标准评价制度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多为专家、学者们的构想,实际教学上还是以考试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学。这样,新教材的新理念就得不到贯彻,教材中许多新知识就在实际教学中被忽略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得不到实现。
改革教学评价,增加评价的开放性,就是要改变为了选拔和甄别的片面性,只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范围的狭窄性,考试作为单一评价手段和只有教师参与评价,导致评价主体的缺失性。倡导多元的、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做:
1、全面评价。学生的才能,学生的素质的多方面的。采用多元素质评价法,以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进步为支撑点,给于正面的积极的肯定,增强学生的信心,进而促进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如科学,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抽象思文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能力特长,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所有的能力都能全面发展,能培养学生兴趣,使不同学生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是成功。一个科学的学习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给予关注,尤其能在学生学习的方法及态度、情感、价值、信心等方面做出激励性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形成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2、全员评价。教师、学生、家长、同学等均参与评价,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从学习,生活,体育,思想,美术等多方面累积记载学生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及时记载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不怕苦、不怕累的科学精神,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总之,教学理念的开放,带来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开放,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使他们都能找回那丢失已久的“自我”,而这三者又需评价的开放性为保障,改变全社会对教学的评价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军华,《以开放性习题培养发散性思文》《中学物理》,2001
3、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李伟胜,《试探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6、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和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页  [1] [2] 

中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