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何绍基篆分古意书学思想南北二宗为书家度尽金针(3)

时间:2021-12-21 21:04来源:毕业论文
在何绍基仕宦期间,可以说是何绍基一生交游最为广泛之时,其中除阮元、程恩泽外, 有:谏垣之臣如朱琦;古文家如梅曾亮;诗人如张际亮;汉学家如

在何绍基仕宦期间,可以说是何绍基一生交游最为广泛之时,其中除阮元、程恩泽外, 有:谏垣之臣如朱琦;古文家如梅曾亮;诗人如张际亮;汉学家如张穆;治理学者如曾国 藩;思想家如魏源、龚自珍;金石家如陈介祺;还有画家戴熙、吴隽等,不少人都身兼数 长。何绍基交游广泛,这也对他后来的书学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在晚年谪官时,也是 因其交游广,才不致穷困潦倒。

2。1。2 晚年谪官 隶课甚勤

何绍基晚年谪官是他一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虽说其仕途不如其父何凌汉之通达,但其 仍然可施展他兼济天下之志,可尽交京师之中各类英才。而也是在此时,失官失意的他在 谪官后不论从经济状况来看亦或是从他的交游圈来看,均大不如前,只能以执教来度过余 生,甚是窘迫,甚是辛劳,何绍基在此时可谓是落魄不已。同治四年其信札云:

上海一住五十日,写字取笔资,不无所得,然靠不住,以所托银号忽闭也[1]。 也道出何绍基谪官后的诸事不顺,需以写字取资。如若不是曾国藩等人的帮助,其晚年必 是生无可计,就更不用说传道授业解惑亦或是研究书学了,这或许就将成为晚清文艺界的 一大损失了。何绍基作为一名诗人,其诗文集的数量虽在此期较多,但他这时已无鸿鹄壮 志,而后期的考证之作也是甚少。而何绍基晚年隶课甚勤(注:下文学书有所提及),所以晚年 书风为之一变。

2。2 何绍基思想来源

何绍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其父与其师,部分来源于他的交游圈。其父何凌汉给予何绍 基优越的家庭背景与教育文化,为其以后的交友圈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将其帖学的思想传 于何绍基,使其在看待贴方面与同时期碑学家有所不同,取帖学之八分体势,不媚不泽。 而其师阮元的碑学思想则影响了何绍基的一生。

2。2。1。甚重朴学  训练帖学——何绍基之家学

《清史稿》称何绍基:

承家学,少有名,阮元、程恩泽颇器赏之[2]。

家学对其影响主要源自其父——何凌汉。何凌汉甚重朴学,也是得益于他所甄拔的一 些朴学之士,才使何绍基在耳濡目染下对朴学也有了很深的造诣。清代学术时期的学风具 有朴实无华的特点,史称“朴学”。何父虽无著作问世,但他身处乾、道之间,十分注重 朴学。现代记载中,何父未在清代书法始终占有一席地位,但在当时,何父则备受追捧。 与此同时,何凌汉的书学思想也作为重要家学传给何绍基。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朴学与碑学之间的联系,在何凌汉把对朴学的关注传给何绍基的 同时,也意味着在何绍基的心里埋下了碑学的种子,上文提及何凌汉与阮元私交甚好,这 也正是阮元与何绍基相识的原因所在,当然也不是完全如此,还是因何绍基才华出众才使

[1]   童曼之。《何绍基墨迹》(三)[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第 40 页

[2]   刘守安。《中国书法家全集。何绍基》[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 5 页

得阮元赏之。

何凌汉作为一个帖学书家,他所取法的对象,不论是《千字文》还是《乐毅论》,原 本都属于帖学范畴,何凌汉取法颜、褚体,所以对于何绍基圆劲敦厚书法思想的形成有着 重大的影响。这些帖学一派的摹本,包括何绍基后临《争座位》、《道因碑》等帖学,无 不具备他所认可的化篆分入楷、中锋用笔、风格古朴等特点。另外,何凌汉由四十之余始 临《千字文》,近二十年,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临习楷书的同时,还兼有行草,而这种 持之以恒的临习习惯被何绍基所沿用,为此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其 一生书学成就中,着力于楷书,他的多次书风的变化大多都是从楷书开始。何绍基记载: 文安公藏宋拓本临仿有年,每以“横平竖直”四字训儿等。余肄书泛滥六朝,仰承庭 何绍基篆分古意书学思想南北二宗为书家度尽金针(3):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8689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