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王澍《虚舟题跋》中的变化观(2)

时间:2021-12-14 20:20来源:毕业论文
探寻《虚舟题跋》手抄本的工作,是由陈焯来完成的,其《竹云题跋》云: 论文网 丁亥春,余重至漳州,遇松江李君松庐,示《虚舟题跋》十三卷,云从

探寻《虚舟题跋》手抄本的工作,是由陈焯来完成的,其《竹云题跋》云:论文网

丁亥春,余重至漳州,遇松江李君松庐,示《虚舟题跋》十三卷,云从虚舟之子稻孙手校本录得,而失去一卷至三卷中大抵多言篆隶者。余方作书,向芥舟索取旧藏,互相校雠,补其未备,冬中,芥舟忽从海上以是刻见寄。 

丁亥春月,也就是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陈焯在漳州时,从李松庐处觅得王澍的儿子稻孙亲自校正的《虚舟题跋》十三卷本,而此本前三卷缺漏遗失了。于是从沈芥舟处要回了《竹云题跋》,然后将两本互相校勘,加以审查订正。

从朱应辰在《虚舟题跋序补原》中所云:

先是,太史有《竹云题跋》四卷,吾友吴兴沈君芥舟手书,钱司马寿泉梓之。其后陈君映之复得《虚舟题跋》十卷,而缺其前三卷,闻川杨君竹坡复乞芥舟手书,合钱本共镂板传世。 

由此可见,《虚舟题跋》是先经过陈焯的审查订正,后又由沈芥舟亲自书写并由杨建付梓,此即现在的“易鹤轩本”。

在多次探访寻找后,陈焯终于找到了《虚舟题跋》残卷,可对此陈焯并不是很满足,其跋《竹云题跋》云:“当更求全本耳。”终于,在四年之后(1771年),陈焯又访得《虚舟题跋》十三卷本所缺失的前三卷。

朱辰应《虚舟题跋序》云:

又四年,映之更访得前三卷于吴门嗜学之士,会芥舟来,闻川竹坡仍乞书之,而补梓于后,于是太史之题跋的褒然成完书,而诸君子之有利于太史亦不可谓非相感之深也。 

这前三卷就是后事所通行的《虚舟题跋补原》。此本由沈芥舟亲自书写,到此则王澍的题跋已成全本。

由《虚舟题跋·续书千文两种》所言“余今年才六十有五”, 从此能够推断出《虚舟题跋》的定稿时间应该是在王澍逝世前几年;又有《虚舟题跋》与《竹云题跋》中多处论述,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可以断定出,《竹云题跋》在《虚舟题跋》定稿前已有刊行本留存在民间了,而王澍也在《虚舟题跋》中修订了一些关于《竹云题跋》的观念。《竹云题跋》、《虚舟题跋》、《虚舟题跋补原》都是王澍生平所临摹旧迹,各为题跋之作。王澍所作的题跋所讲内容详细,列出的纲要都非常精细,体现了王澍当时的书学思想,后为学书者所珍。

第二章  王澍《虚舟题跋》中的变化观

1  王澍变化观的历史追溯文献综述

在明代以前的书论和书评中,世人评价书家的功力方法有两种,一是“熟”,二是“精熟”。如羊欣在其《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评张芝曰:“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其中阐述的学书要领正是精熟。欧阳修在其《试笔》曰:“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馀,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 书法作品要想神完气足,首先必须纯熟,如此才可通达。

唐宋之前的‘熟’,指的是书写随意而不失规矩,励志追求王僧虔在《笔意赞》所说的:“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 的境界。

而董其昌却大力提倡“字可生”,其在《画旨》中明确的提出了“生熟观”,其云:

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需熟后生,画需熟外熟。 

主张字要先熟后生,生就是常态,生新中求气韵才能避俗又不脱古,他不仅阐释了自己对书画实践的认识,也影响了晚明乃至清初书画家的思想观念,反映出同时代艺术家的书画创作标准。而王澍作为清人,自然是受到前代影响和熏陶的,加之清代前中期是中国书法之风由帖学向碑学转变的特殊期间,刻贴泛滥,真假难辨,深受帖学末世打击的王澍被时代学术风气所影响,浸淫法帖,兀兀穷年。除了致力于碑帖研究之外,纵意摹古,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书学经验,形成了自己完整严密的帖学思想。 王澍《虚舟题跋》中的变化观(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8650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