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苏轼尚淡的书学思想(2)

时间:2021-12-14 20:04来源:毕业论文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幼儿不幸夭折,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幼儿不幸夭折,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但在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文献综述

2。2 苏轼艺术成就

苏轼文学成就很高,并且擅长书法与绘画,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等各家中汲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黄庭坚在《黄庭坚论书》中曾评价“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圜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为第一”。苏轼生性旷达,博学强识,楷书的代表作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代表之作,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世人称苏轼书法之美在于“藏巧于拙”、“妙在藏锋”,而他的书论也在书法史上具有一定影响。

2苏轼尚“淡”思想体现

2。1 “淡”的概念

     “淡,薄荷也。从水,炎声。” (《说文·水部》)《老子》在第三十五章说: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是指道是非常平常的,就如水一样,淡的没有任何的味道。老子虽然说的是在哲学范畴内,但对后世美学产生了不少的影响。苏东坡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云:“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虽然外表质朴,但内在华丽,虽然外表干瘦但内在丰满。虽比较纤秾丽密,却有简古之风。虽然淡泊,但有至味,不像郊岛的枯槁。苏轼的书法始终透露出他那独特的审美思想——“淡”。苏轼认为“淡”即是平和淡远,平淡自然,神妙天成。即“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 在书法创作中,平淡自然才是最美,不经意之中才能妙到好处。苏轼关于平淡自然有很多的表达方式,比如 “疏淡”、“平淡 ”、“枯淡”等等,在苏轼看来,他认为“淡”首先应该是一种清水出芙蓉不同于流光溢彩的美丽;其次是“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这是淡而有味,“枯淡”从这里指出,表面上平淡无奇,实指内容丰富。外形朴质实际上却蕴含着华丽,才能体现“淡而有味”。表现了内与外、浓与淡之间的辩证关系。浓到极致就是淡,是一种繁华落尽之后的美丽。“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疏淡”是一种清疏淡雅的美丽。就是意繁笔简,韵味无穷,大味至淡。苏轼在多种风格取向中,自然朴实之美是他推崇的。平淡自然不只是简单的,更是经历繁华过后,与时间历练之后的平淡,是有着成长的印记。平淡与绚烂有相生之美。

2。2苏轼崇尚恬淡的人生阅历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苏轼早年刚登上仕途之旅时,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但是政治上的两次重大遭遇给予了他不少打击,而他没有被挫折所屈服,总能以一种恬淡乐观的心态去对待逆境,他在经历文字狱,被贬黄州之后,依旧能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诗句,苏轼就是以这样一种恬淡的心境,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在晚年贬居海南的时候,还在自己的诗里用了这两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与“也无风雨也无晴”,贯穿了苏东坡大起大落的一生,成就了一种恬淡的人生境界。苏轼之所以能够恬淡乐观,这与他超尘脱俗的人生观是分不开的。而这种人生观在他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处处体现。苏轼写到“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表现出了恬淡自适的风度,再次体现这种书学思想。苏轼被贬黄州,在政治失意、生活落魄之时,壮志难酬,心中不满情绪难以抒发,只能将其抒发在文艺作品中,在《前赤壁赋》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表现出他豁达恬淡的人生观,而他将这种人生观体现在他的文艺作品创作中。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还体现在书法作品中。 苏轼尚淡的书学思想(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8649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