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浅析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的阶级性(2)

时间:2020-05-30 21:34来源:毕业论文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封建统一政权瓦解,长期战乱动荡的状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分裂的时代。虽然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史上最黑暗动荡的一段,但却带来了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封建统一政权瓦解,长期战乱动荡的状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分裂的时代。虽然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史上最黑暗动荡的一段,但却带来了难得的精神文化大碰撞,这时人物画发展逐步摆脱了秦汉之影响进入到过渡时段,出现了大批优秀画家诸如曹不兴、陆探微、张僧鹞,以及顾恺之《论画》,谢赫《古画品录》等画论。同时道释文化引发大规模寺院建立,壁画也发展迅猛。

隋唐进入到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封建统治状态,这时力求开拓的政治主张和儒家礼治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唐代人物画是走向成熟的时期,其中“成人伦,助教化”的因素加强,成为唐代伦理与社会功能的承载。人物画得到井喷式发展,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维摩诘变相》源Z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以及唐“安史之乱”时期表达文人隐逸精神的《挥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韩滉《文苑图》,孙位《高逸图》,仕女图《唐人宫乐图》。

唐代末年,藩镇割据,史称“五代十国”,动荡的局面使很多画家迁居到安定的西蜀和南唐,因此这两个地区的画风成为代表,譬如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周文矩《宫乐图》。

五代时,南唐首先成立画院,宋初沿袭这种制度,两宋的宫廷绘画创作更具审美性。同时宋代是文人画理论正式提出并开始实践的时期,李公麟首创“白描法”,充分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如苏轼所言:“为文也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达吾意而已。”大宋时代可谓是繁荣昌盛源Z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人物绘画领域突破了阶级局限,开始关注底层社会生活。世俗美术得以发展,出现了诸如《清明上河图》、《婴戏图》等世俗画,《文姬归汉图》历史人物画,《八十七神仙图》等道释绘画。

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元代蒙古统治者把各民族分成不同等级,人们在政治经济法律上的不平等加剧了民族和阶级矛盾。在社会急剧变化的冲击下,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很少有像唐宋那样表现政治或是日常生活的题材,更多的是“气韵生动”的主观审美创作,描绘对象多为文人雅士,表现出归隐的气质。如赵孟頫的《红衣罗汉像》《浴马图》等。

明王朝取代元朝之后,在政治上对元有强烈的敌对情绪,建国初始,元代尚意重野趣的风格也明统治者治国安邦,因而刚硬苍劲明晰的南宋院体画风盛行。明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民间版画、年画以及民间美术工艺开始蓬勃发展。代表作品及人物有戴进《达摩六祖图》,“吴门四家”,陈洪绶,曾鲸的肖像画。

清代人物画是市民化艺术,代表人物有金延标,郎士宁。在清嘉道年间改琦犹工仕女,晚清有任颐。在此时期反映出中国社会局势改变后,市井民俗的艺术审美要求与文人画的艺术需求渐趋结合,雅俗共赏。

浅析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的阶级性(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5338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