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祠堂学堂礼堂20世纪浙江乡土社会公共空间变迁的一个视角(2)

时间:2023-06-01 22:59来源:毕业论文
20 1。 溯源正名:充当举办婚礼的教堂 20 2。 建造控制:作为政治工厂的会堂 21 3。 认同凝聚:化身文化新角的礼堂 23 结 语 25 参考 文献 27 致 谢 30 引 言

20

1。 溯源·正名:充当举办婚礼的教堂 20

2。 建造·控制:作为政治工厂的会堂 21

3。 认同·凝聚:化身文化新角的礼堂 23

结 语 25

参考文献 27

致 谢 30

20 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社会性质真正发生质的改变,是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彻底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束缚。因此,要讨论 20 世纪中国社会的 变迁,需将重点置于现代。此外,不管是主流大众还是专门的研究学者,总是习惯于将研究 视角放在社会上层、大城市,殊不知,一些真正反映时代特征的变化恰恰存在于乡村。并且, 关于“变迁”、“变化”一类问题的探究,不能局限于个案,而应该从具有公共性、代表性 的事物入手。其中,公共空间就是很好的研究对象。源Q于D优G尔X论V文Y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学界对公共空间的研究由来已久1。研究角度更是囊括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 政治学等多个领域。但这些具体的研究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宏观上公共空间的演变、与社 会秩序的关系、分类与功能、公共空间的衰败及重建;微观上某一类公共空间的共性探究、 特殊或典型公共空间的举例和阐释等。2而且,大多数人局限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与社 会变迁关系的探讨也比较少。乡土社会公共空间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才开始进行的一个课 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对欠佳。

其实,研究乡土社会的变迁,不仅可以从乡土社会的公共空间着手,更要关注的是其中 最具代表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祠堂、学堂、礼堂的演变,它们不但能够全面、具 体地反映发生于乡土社会公共空间自身的改变,而且可以体现出乡土社会变迁与国家政治力 量之间的联系。而这,又是探索乡土社会变迁的新角度。

本文在利用现代史学中新兴的口述史学方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浙江省各市县乡土社 会的祠堂、学堂、礼堂等建筑以及发生在这些特殊场域中的历史事件进行田野调查与口述访 谈形成的 40 余万字口述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浙江普通民众的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关联; 结合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探究党和国家是如何凭借政治力量将乡土社会从传统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的宗族社会彻底地转变为现代以地域组织为模式的公民社会的。

1 20 世纪 50 年代德国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就最早提出了公共领域的概念,表明当时就已经有对广义公共 空间层面进行的研究。

2 有关宏观上对公共空间的研究,参见王东等《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究》(《国 际城市规划》2013 年第 2 期)、李华伟《乡村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民众生活秩序的建构———以豫西李村宗 族、庙会与乡村基督教的互动为例》(《民俗研究》,2008 年第 4 期)、张良《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与重建

——兼论乡村社会整合》(《学习与实践》2013 年第 10 期)。有关微观上对公共空间的研究,参见冯尔 康《中国古代的宗族和祠堂》(商务印书馆 2013 年)、李小兵《祠堂的教化功能研究——以江西安吉 A 村为例》(西南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论文,2009 年)、潘瑜《客家文化祠堂研究——以陆川祠堂为 例》(广西师范学院,民俗学专业硕士论文,2010 年);专门研究学堂的,如贾国静《私塾与学堂——清 末民初教育的二元结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 年第 1 期)、栗洪武《民国初年由学堂向学校擅变 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断层及其补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 年第 2 期)、刘中猛《晚清新学堂与中学 堂历史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硕士论文,2003 年);专门研究礼堂的,如 黄艳笑《文化礼堂:农村新型公共空间的功能表现与文化外延——基于浙江金华下宅村文化礼堂实地调研》 祠堂学堂礼堂20世纪浙江乡土社会公共空间变迁的一个视角(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7243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