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之BWV863 #g小调赋格中的和声手法与对位技巧

时间:2020-08-02 11:20来源:毕业论文
1 前言和声学与对位法是作曲技术理论中历史悠久且奥妙无穷的两门学科,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的作曲家们都在不断探索其中的奥秘。和声和对位在作曲中是同一思维的两个不同方向,没
打赏

1  前言和声学与对位法是作曲技术理论中历史悠久且奥妙无穷的两门学科,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的作曲家们都在不断探索其中的奥秘。和声和对位在作曲中是同一思维的两个不同方向,没有对位和声只能是抽象的概念,没有和声对位根本就无法实现,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1]。然而有人硬把这两门学科分开来,片面地认为和声是追求纵向的发展的学科,而对位是追求横向发展的学科。这种观点肤浅而死板,不利于我们领悟音乐的美感、激发创作的灵气,更不利于探索作曲技术中更深层次的内容。53372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和声与对位法的大师,也是大小调和声体系与对位法完美结合的最佳典范。巴赫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被誉为“音乐圣经——旧约”,其中丰富的内涵和智慧在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历程中打下了鲜明的印记,使数百年来无数的音乐家从中吸收营养,获得启发。本文将通过分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册中的<#g小调赋格>BWV863来论述巴赫音乐中的和声手法与对位技巧,以及和声对位一体化的创作思维。

2  结构分析

2.1  呈示部

1-3小节单声部主题从男高音声部进入,3-5小节转调答题出现在女中音声部,第3小节对题1以八度二重对位的形式出现在男高音声部。伴随着主题本身的上五度转调,最终回到#g小调。5-7小节主题在女高声部出现,对题1出现在女中声部。随之出现在男高声部的对题2主导着和声进行的方向(谱例1),使和声的进行流畅,此时三组不同音乐材料的主题与对题第一次完整结合。7-9小节,#c小调主题出现在男低声部,对题1出现在女高声部,中间是两个自由声部,此时四个声部已经构成,并采用节奏齐整的和声式写法,并使用连续的副属和弦将调性转回主调。第9小节主题转回#g小调,并形成了完整的终止式进行(Ⅱ6 — Ⅴ—Ⅰ),呈示段结束。

 

2.2  展开与再现

间插段Ⅰ(9-11小节,谱例2)转到主调的关系大调B大调,这一段延续了前面小节的和声与旋律,继续采用和声式写法,用呈示部尾部做连续两次上行三度模进,使用副属和弦将和声自然导入#g小调。这时主题出现在男高音声部,男低声部暂时省略,女高声部和女中声部分别使用了对题1与对题2。

     间插段Ⅱ(13-15小节,谱例3)将12小节尾部材料连续两次下行三度模进,经过六级调E大调,最终和声自然地转入#c小调,并引入男低声部的#c小调主题。17-19小节#g小调主题出现在男高音声部,同时高声部使用主题中大跳音程的材料进行模进与倒影,将音乐推向第一个高潮。19-21小节主题出现在女中声部,女高声部省略,男高与男低声部分别是对题1和对题2。15-21小节为对呈示部,连续三次主题在不同声部出现,使用了倒影、模仿、模进等多样化的对位技巧,及流畅的和声进行,是这首赋格中特别精彩的一个段落。

 

间插段Ⅲ(21-23小节)该间插段长达三小节,是全曲最精彩的一个间插段,在音乐的情绪的推动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性从#g小调转到#a小调,并通过高声部旋律中隐藏的上行音阶旋律线逐步导入#d小调主题(谱例4)。随后三次主题分别在不同声部、不同调性中接连出现,赋格也由此进入高潮。24小节#d小调主题出现在女高音声部,和声使用阻碍进行,与上行级进的旋律线条继续向上推进,在26小节(全曲的黄金分割点)b3音的出现意着全曲达到最高潮。同时主题再次出现在男低声部,调性转到B大调,至此调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已经出现过的调性有#g小调(主)、#d小调(属)、#c小调(下属)、#a 小调(二级)、B大调(三级)、E大调(六级),自然音阶每个音级上均有出现,充分体现了本曲调性的多样化。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之BWV863 #g小调赋格中的和声手法与对位技巧: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5746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