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从地域文化看海门山歌的艺术特色

时间:2018-09-08 16:08来源:毕业论文
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海门山歌的起源发展开始,以海门地域文化为切入点,从海门山歌的语言特色、音乐特征等方面分析海门的地域文化对于海门山歌艺术特色的影响
打赏

摘 要:海门,一座出江入海的门户,一片在江声海乐的激情碰撞中诞生的沙洲,一个悠久、美丽而令人神往的地方。海门山歌源于劳动,源于生活,而且艺术地再现生活,是历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海门山歌曾经如珍珠般散落在田间,幸得一些艺术家、教育家前辈重拾珍宝。海门山歌在表达上自然直观形象,其歌词创作直接使用当地语言,含义朴实,意趣盎然,曲调婉转清纯。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海门山歌的起源发展开始,以海门地域文化为切入点,从海门山歌的语言特色、音乐特征等方面分析海门的地域文化对于海门山歌艺术特色的影响。28005
毕业论文关键词:地域文化 海门山歌 艺术特色
目  录
引言    3
一、海门山歌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3
(一)海门山歌的起源    3
(二)海门山歌的发展    4
二、海门山歌的语言表现特色    5
(一)海门方言对山歌语言的影响    5
(二)生产劳动、生活环境对唱词内容的影响    6
三、海门山歌的音乐表现特征    6
(一)海门山歌的和谐声韵    6
(二)海门山歌的优美旋律    7
(三)海门山歌的灵活节奏    8
(四)海门山歌的题材体裁    8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9
引 言
民歌是我们劳动人民将生活实践诉诸于歌曲的艺术形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它的演唱内容源于生活,朴实无华是民歌最大的特点,也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中国地域广阔,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民歌传承,各自相差甚大,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人文状况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时带来了当地人们对歌曲理解上的差异。因此,研究民歌产生和发展逃不掉地域差异的研究。
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陆、鱼米水乡及少数民族地区。山歌的内容广泛,情感质朴、节奏自由,在中国流传甚广,蕴藏丰富。
江苏海门市,地处黄海之滨,在长江和沿海两大开放带交汇,因地处长江入海门户,故名海门。
海门建县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经过千百年历史沿革,世代的海门人民口口相传,逐渐将海门山歌创作成型,海门山歌也被赞为“江海平原一枝花[1]”。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江云》诗:“江云粼粼天上波,海云连日驾风过。布机排屋夕朝响,稻田车水长短歌……”形象地描述了江海平原男耕女织、山歌传送的场景[2]。建国后,全国进行了民间文化的抢救工作,海门山歌得以在战争的创伤后快速复原,海门山歌在整理的过程中,在保留优秀的成果的基础上,一批优秀的山歌手和山歌剧也登上了历史大幕。本文拟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分析海门山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地域性与海门山歌的艺术特色形成的关联。

一、海门山歌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一)海门山歌的起源
海门的地名由来已久,后周时期(958年)就已建县[3]。海门县早先的居民大都来自中原地区,他们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逃难于此,并最终在此定居。海门早起的定居者大多操着江南方言,体系虽然统一,但是细小差别却是多样。他们各自吟唱带着方言的山歌,经过世世代代定居者的传承发展,这些山歌融入早起海门山歌中,独立脱胎出了如今的海门山歌的雏形。海门山歌再明代是就以被发现,可以在文献《嘉靖海门县志》中找到[4]。由此大致推定,海门山歌至少在明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范围的传唱。海门山歌发展到清代中期,移居到海门的难民或百姓人数大量增加,他们大都来自吴语地区,经沙地地区的老百姓的传唱,海门山歌得到了丰富,也在这个时候,海门山歌基本成形。 从地域文化看海门山歌的艺术特色: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2269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