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民歌《茉莉花》的传播差异与应用(2)

时间:2023-10-31 22:49来源:毕业论文
1。2 《茉莉花》的起源 论文网 民歌《茉莉花》的前身是《鲜花调》,《鲜花调》又名《双叠翠》,是清代以来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一首民间小调,历史上最

1。2  《茉莉花》的起源论文网

   民歌《茉莉花》的前身是《鲜花调》,《鲜花调》又名《双叠翠》,是清代以来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一首民间小调,历史上最早见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编的《缀白裘》中记录的三段歌词,但是没有乐谱。“道光十七年贮香老人编的《小慧集》中附有箫卿老人用工尺谱记的曲调,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 从清代流传至今,产生了很多的变体,其曲调抒情柔美,基本调式为徵调式。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歌词如下: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芽;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文献综述

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都改成茉莉花,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通俗易懂的词,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1957年何仿任南京前线歌舞团作曲、指挥时,改编成这首歌,传遍了全国。

2  不同地域的民歌版本

随着历史的发展,最初的《茉莉花》流向了各个地方,所以在民歌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版本的《茉莉花》,如江苏民歌版也就是扬州民歌版,中国民歌版,河北南皮版,东北民歌版本,还有山西、福建、四川等地也有以茉莉花为题的民歌,这些所表达的内容,呈现的歌词大体相近,但各自又有每个地方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同曲变体流传”,一首民歌流向全国各地,但在各地都有词曲的变化,融合了当地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曲种特点,形成这种现象一般是某个地方的某首民歌,因为它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含蓄又通俗易懂,在通过不同的途径流传到各个地方,其中《茉莉花》最广为流传,衍生的版本最多。

2。1 扬州民歌版

就在近几年《茉莉花》曾经引发过一场“属地”之争,但其实事实上《茉莉花》是地地道道的扬州民歌,其前身是[鲜花调],在几百年来一直都传唱在苏北里下河地区。清人钱德苍编纂的地方戏曲集《缀白裘》,就已经收录了它的歌词。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这首《茉莉花》,就是新四军文艺战士何仿根据扬州民歌[鲜花调]改编的。“[鲜花调]是扬州清曲的一个曲目,起源于元代“小唱”的扬州清曲,汲取了江淮一带各种俗曲、民歌的精华,在明代中期形成了富有地方气息的曲种。”[3]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扬州民歌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既有南方民歌的清新婉转,也有北方民歌的爽朗明快,扬州的风土人情、悠久历史、语言特色,赋予了其独特的魅力。同时,《茉莉花》也是扬州市的市歌。

扬州民歌版的《茉莉花》在原来的《鲜花调》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旋律的方面作了加花的修饰,这一修饰恰好的体现出了江南小调独有的抒情风格。扬州版《茉莉花》的调式是中国民族调式中的五声徵调式,运用了典型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具有典型的小调特征,第一乐句“起”,此乐句两句旋律相对称,由两个乐节组成,歌词相同,尾音都恰好的落在同一个音上;第二乐句“承”,在第一乐句上完美地承接并引出新的乐思;第三乐句“转”和“合”,整首歌曲的旋律以级进为主,间以小跳,流畅而又婉转动听,扣人心弦,沁人心脾,流露出秀美之感;歌词方面,表达方式含蓄内敛,有江南民歌的风格 民歌《茉莉花》的传播差异与应用(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19811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