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浅谈滑县二夹弦的艺术特征(2)

时间:2018-06-06 22:36来源:毕业论文
后来,俎兴太带着他们参加庙会,希望可以通过庙会让滑县的百姓喜欢上这种民间小调。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他预想的那样发展。跟滑县本地的大弦戏和


后来,俎兴太带着他们参加庙会,希望可以通过庙会让滑县的百姓喜欢上这种民间小调。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他预想的那样发展。跟滑县本地的大弦戏和大平调相比,来的山东的丁香花鼓并没有得到滑县老百姓的广泛认同。
俎兴太回去之后,一直在思考他们失败的原因。他决定改变丁香花鼓,他在丁香花鼓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曲牌和板式,学习滑县本地其他剧种的长处,创造了一个新的剧种。光绪二十五年,农历三月初三,他们在樵邱庙会上试演了《小货郎》、《王小赶脚儿》、《卖杆草》等几出短剧,演出受到观众的一直好评。从此,二夹弦在滑县流行起来。
(二)滑县二夹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二夹弦越来越受大家欢迎。河南到处都有俎兴太的弟子。其中有名的有在濮阳发展的第一代女演员岳荣枝和岳桂芝、封丘的张庆武和李爱莲、延津的魏香妞和陈新月,此外还有薛同亮、张福生原在开封后来发展到了安徽…这是二夹弦的鼎盛时期。后来万古樵邱村二夹弦剧团应邀参加了郑州花园口会战慰问演出,后来跟长垣剧团合并到一起称“东方红二夹弦剧团”。现在,滑县也只有樵邱村还有二夹弦剧团。传承到现在,二夹弦已经是第五代了,二夹弦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俎云善老先生,也是现在滑县二夹弦的当家人。他整理出了关于二夹弦的一套基本理论体系。而且还培养了二夹弦的下一代传承人。
二、滑县二夹弦的艺术特征
二夹弦的唱腔是根据 “纺棉小调”的曲调改编的。它吸收了民间小调、渔民号子和黄河船歌的曲调,又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不断地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唱腔。在唱词、曲牌、板式、表现手法与唱腔伴奏上,都能表现出二夹弦独特的唱腔特点。
(一)唱词特征
二夹弦是从民间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唱词大多都是来自于农民的口头语,没有华丽的言语,却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二夹弦能够受到大家的喜欢还因为它的唱词听来很有韵律感,大多数的唱词每句都是七个字七个字的,像七言诗一样节奏感很强。如《货郎翻箱》中的一段唱词:
红漆箱子铜饰件,四根皮条十字宽,桑木扁担七尺五,两头翘来当中宽,
头戴毡帽时兴样,浑身衣服着色鲜。货郎打扮俏又俏,好卖姑娘大嫂钱。
担子一挑二三里,膀子一磨换换肩。走过五里桃花店,来到十里马家湾。
小挑放在大街上,货郎鼓儿摇得欢——
再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在去求学的路上一段唱词:
远离故乡别又亲,访师求学到杭城,心急懒观途中景,两耳鸟鸣无心听,
盼望早到杭城内,起早贪黑赶路程;
而祝英台和他的丫鬟的唱词为:
风和日丽花似锦,女扮男装出远门;避开邻里和亲戚,瞒过路上相识人;
走过五里青松岭,来此已是草桥亭——
当然,二夹弦的唱词虽说是以七言为主,但也不是所有的都是七个字,有的时候可以根据剧情或者音乐的需要来添加或去掉一两个字。如二夹弦《墙头记》中张木匠的一段唱词——《老来难》:
老来难,老来难,老来无能讨人嫌;想当初,我待儿子如珍宝,
到如今,儿子待我不如猪犬;两个儿子不行孝,一对儿媳更不贤,
吃不饱来穿不暖,一家半月乱捣换,早起我等到,日过午,
饿得我头错眼花,心似油剪啊啊啊——
二夹弦表演中的说词,也很幽默搞笑。比如《墙头记》中大怪夫妻二人的对白就很诙谐,让人听着就很有喜感。这都是二夹弦的魅力所在。
(二)曲牌特点 浅谈滑县二夹弦的艺术特征(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1712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