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内弹道理论发展研究现状概况

时间:2022-04-05 14:26来源:毕业论文
1740年,英国人RobinsB利用弹道摆测得了弹丸初速,标志着内弹道学成为了一个独立学科。18世纪后期,法国科学家拉格朗日提出了著名的拉格朗日假设,认为在膛内射击过程中弹后空间的

1740年,英国人RobinsB利用弹道摆测得了弹丸初速,标志着内弹道学成为了一个独立学科。18世纪后期,法国科学家拉格朗日提出了著名的拉格朗日假设,认为在膛内射击过程中弹后空间的混合气体密度是均匀分布的,由此将流体力学引入了内弹道学,奠定了内弹道学基础。79514
19世纪70~8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NobleA和化学家AbelF提出了适用于火药气体的状态方程,对范德瓦尔方程进行了修正。19世纪末,Piobert等人提出了几何燃烧定律假设。此后俄国人БринкАФ、ДрозловНФ、ГравеИП,法国人Charbonnier、Sugot,德国人Granz等人相继出版了一系列有关的内弹道学专著。1957年,苏联弹道学家БетехтинСА[9]写成了《内弹道学的气动力原理》一书,首次提出了膛内两相流问题,建立了内弹道均相流数学模型,开创了现代内弹道学。20世纪80年代,美籍华人KuoKK[10]提出了建立在两相流体动力学、燃烧学、传热学等基础上的两相流内弹道学,对管状发射药装药内弹道过程作了很多的研究。1979年,鲍廷钰教授[11]提出了内弹道势平衡理论,以势平衡点的状态为标准态,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1990年,金志明、袁亚雄等出版了《现代内弹道学》。1992年BriandR等人[12]将模块装药内弹道前期膛内过程模块化成5个区,认为模块是同时破裂的,对模块装药的点传火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1993年,翁春生等人[13]对未开槽管状药内弹道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1996年王浩等人[14]对随行装药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个能较好地反映膛内的气体流动和能量转换过程的随行装药火炮经典内弹道模型。1997年,戴荣等人[15]对固体发射药等离子体点火过程及弹道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和普通点火相比,等离子体点火的点火延迟的控制更好以及装药对初温的敏感程度更低,而且可以通过改变火药分子的结构来改变火药燃速。1998年,LégeretG等人[16]通过实验发现在模块装药点火过程中模块并非同时破裂的。2001年,Wren等人[17]发现在电热化学炮中,论文网拉格朗日假设依然使用。2003年,翁春生等出版了《高等内弹道学》。2005年,张浩等人[18]采用集总参量法模型,考虑发射初期定向筒侧壁开孔漏气及自由加速引起的弹丸在挤进中的动态冲击作用,提出了埋头弹药的零维模型。2009年,张江波等人[19,20]对多层发射药的内弹道性能做了相应的研究,为了提高初速,通过多次实验发现采取3层发射药产生的效果最好,并且燃烧层厚度比和燃烧层燃速比存在唯一函数关系。2010年,刘林林等人[21]对变燃速发射药膛内燃烧的内弹道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在30mm火炮上进行中心开孔式双层结构变燃速发射药的射击试验,结果表明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可用于变燃速发射药燃烧规律的研究。2013年,马昌军等人[22]对模块装药内弹道模型进行了以下改进:采用压差作为模块的破裂准则,认为模块破裂是由于盒体内外压力差导致的认为不同的模块并不是同时破裂建立不同的模块和传火管各自的两相流方程组。实验结果表明模块的阻隔会改变火药的传火性,模块强度和传火管端盖强度会模块的分裂有影响,得出的弹道曲线符合模块装药特点。

内弹道理论发展研究现状概况: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9199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