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AMC在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时间:2018-09-28 09:36来源:毕业论文
1999年,美国学者D.Sievenpiper等人通过实验和演算,提出电磁带隙结构这一新的概念。这种新的理想磁导体对平面波会在相同相位时发生反射,这是以往微波材料不具备的特性,所以把它

1999年,美国学者D.Sievenpiper等人通过实验和演算,提出电磁带隙结构这一新的概念。这种新的理想磁导体对平面波会在相同相位时发生反射,这是以往微波材料不具备的特性,所以把它定义为人工磁导体。因为电磁带隙结构兼有剖面低和小重量等优势,所以这种结构概念的提出,立刻得到了各个交叉学术学科专家的强烈关注。随后,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开始大力的进行研究,相对应的文献成果也迅速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层层深入,研究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新型的AMC结构和AMC结构的应用。28665
1 基本特性研究
2003年,F.Yang等人在偶极子天线应用的角度上详细分析了AMC结构的主要特性。两人研究了反射相位带隙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并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了几种在当时比较有创新性的天线结构。将反射相位的带隙统一规定成了天线波45°到135°对应的频率区间范围内。通常情况下,当平面波入射时的角度与平面呈90°时,便形成了反射相位带隙。之后A.Monorchio等人着重分析了AMC结构中,反射相位带隙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例如入射波角度与其的关系等。对于D.Sievenpiper提出的蘑菇状 AMC 结构(如图1.1),入射平面波的极化方式若为TM极化,则平面波的入射角度与它的反射相位带隙之间没什么直接的联系,或者说彼此的影响很小。但是入射平面波的极化方式若为TE极化,情况正好相反,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随着入射角度增大,谐振频率的大小也会增大,幅度与入射角相比,前者的变化程度小于后者的变化程度。这些不同的结论说明,简单的线性对应函数关系并不存在这两者之间。只有满足特定条件时,表面波才与反射相位的带隙相适应。
 蘑菇状AMC结构
图1.1 蘑菇状AMC结构
2 新型AMC结构
    对新型AMC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具有获得更良好工作性能和AMC结构模型的体积简化等各个方面。很多学者在D.Sievenpiper提出的AMC结构基础上,对结构的各个方面做了适当的调整,得到了很多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型AMC结构。B.S.Izquierdo等人根据多年的研究分析得出的盘旋式AMC结构,实现了结构的变小即降低了单元尺寸和单元间距。Alireza Foroozesh等人在偶极子天线,针对微带天线的频率等方面对多种AMC结构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与对比,做出了细致的分析,为之后的天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E.Yang 等人在AMC结构加载微带天线以实现低剖面天线应用的假设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W.McKinzi等人在众频段AMC结构中研究多年,实现了具有多频段阻带带隙的AMC结构。2009年,H.Chu等人为了天线增益的提高,将AMC结构加载在中心频率在60GHz芯片天线中,成果反响很好。2011年,多种EBG结构在Dalia Nashaat等人的研究中,被用于微带贴片天线阵列中,最终实现了具有超频工作带宽的改良型微带天线。
    AMC结构在天线中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应用于天线单元的设计和应用于天线阵列的设计。我国对人工磁导体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对AMC的逐渐被国内学者重视,近几年来,很多优秀的科研成果涌现出来。 AMC在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2360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