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手指静脉识别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时间:2023-06-22 11:29来源:毕业论文
手指静脉识别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不同人(甚至双胞胎)具有不同的手指静脉纹路,同一个人的不同手指的静脉纹路也不相同,而且手指静脉的纹路分布在成年后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变化

医学研究表明,不同人(甚至双胞胎)具有不同的手指静脉纹路,同一个人的不同手指的静脉纹路也不相同,而且手指静脉的纹路分布在成年后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变化的(除非意外创伤),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当他们的手指静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后,只需要30s就可以重新完成注册登记。另外,由于手指静脉识别技术采用近红外线穿透手指来获取静脉血管图像,对人的身体没有任何影响,具有较高的用户体验感,因此手指静脉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识别特征技术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和认可。89209

1 国外研究进展状况

早在1992年,日本北海道大学生物工程系的L。Shimizu发表文章,认为可以利用人体手血管红外成像作为身份识别依据,此文章被认为是日本和韩国进行手指静脉识别技术研究的源头[1]。1997年,韩国的BK System公司发布了亚洲第一个商用手背静脉识别产品BK-100。与此同时,日立公司也推出了系列手指静脉识别商业产品,发表了相关论文和手指静脉认证白皮书[14~17],从此手指静脉技术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用市场。2000年,日本学者Kono等人提出可以利用近红外光采集指静脉图像实现身份识别,并给出了一种有效的提取特征方法,这应该是指静脉识别研究方面最早可见的公开学术文献[18]。2014年12月,日立公司推出移动式边走路边识别的静脉识别系统“Walk Through”,手指静脉识别技术也逐步走向微型化。除此之外,国际上很多高校(如日本东京大学、韩国东国大学、韩国祥明大学、韩国国立全北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等)、研究机构(如日本日立公司等)都在从事指静脉识别方面的研究[18]。论文网

2 国内研究进展状况

中国对静脉识别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2003年,《清华大学学报》报道了其自主设计近红外血管图像采集仪并成功提取血管图像[6]。北京大学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学生考勤中,并在2010年3月公开了第一版PKU手指静脉数据库[6]。2011年3月,“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第9部分:血管图像数据”标准在国家标准评审会上顺利通过评审,此举对我国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基于血管图像的身份识别技术的规范化及产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2012年1月,国防科技大学谢建斌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手指静脉识别认证系统,经测试“识假率”低至十万分之一,并已取得五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打破了日、韩等国的技术垄断。2012年11月,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发起的国家生物特征识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为产学研合作和产业发展带来了良机,包括静脉识别在内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领域,各自为战、缺乏合作的局面得到了缓解。另外,国内学术机构(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和很多高校(香港理工大学建立的手指静脉与折痕识别、北京大学的王选教授建立了学生体育课考勤系统、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王珂俊教授研发的指纹与手指静脉双模态识别系统、中国民航大学的杨金峰教授提出的静脉增强算法、山东大学尹义龙教授、重庆工学院等提出的识别算法等)也相继开展了手指静脉识别的相关研究。

手指静脉识别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17935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