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白先勇《孽子》吴敏形象分析

时间:2021-08-08 16:06来源:毕业论文
从人物形象这个角度出发,立足于《孽子》的文本内容,围绕“家”这个主题来分析吴敏“逐梦者”的形象。首先,分析吴敏成为一个“逐梦者”的原因。其次,解析吴敏作为一个“逐

摘要:本文从人物形象这个角度出发,立足于《孽子》的文本内容,围绕“家”这个主题来分析吴敏“逐梦者”的形象。首先,分析吴敏成为一个“逐梦者”的原因。其次,解析吴敏作为一个“逐梦者”展现出来的外柔内刚、朴实善良的形象,同时说明外界因素以及“家”对形成其形象的影响。最后,分析作者塑造吴敏这一“逐梦者”形象的意义。70439

毕业论文关键词:吴敏;家;逐梦者;形象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me” as the theme to analyze Wu Min’s image of the “dream catcher”: Firstly,analysis the cause of the “dream catcher”; Secondly, resolve that the“dream catcher” unfolds in a velvet glove, guileless and kind-hearted image. At the same time describe the external factors, “home” on the formation of its image; Thirdly,explain the meaning of “dream catcher” image.

Key words: Wu Min; Home; Dream catcher; Image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断背山》《暹罗之恋》这类同性题材的电影、网络小说甚至是二次元的动漫漫画等风行,腐女渐渐增多,同性恋也被大众渐渐接受。同性恋者们终于迎来了“春天”,不仅不用躲躲藏藏,甚至在很多欧美国家还可以拥有合法的婚姻。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国家、很多地方不能接受同性恋,对他们有着偏见,认为他们是奇异的生物,遇到了,或因好奇或因厌恶,总会多瞧上几眼,和同伴多嘀咕几句。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作者白先勇就写下了《孽子》这篇边缘文化小说,这在当时需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可想而知。

《孽子》是白先勇唯一一篇长篇的边缘性小说,但《孽子》虽说是一篇讲述同性恋的边缘性小说,但是关于同性恋的描述少之又少,本书还是更加注重体现那个时代那群被压迫的人的状况。

虽说有关于《孽子》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各个方面,如其主题、语言、结构、边缘性、意象的深层含义等,可谓很详尽,可是在人物形象的研究这一方面,还是有所缺漏的。之前的研究大多是从主题出发对典型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解读。如尤作勇在他的文章《“孽”之主题建构的两歧性——白先勇长篇小说<孽子>解读》中指出:王夔龙是“孽子”最主要的代言人,他与其父的冲突极为强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由对抗父法体现的“孽”的主题由此构建而成。又如张竞、梁丽娜在文章《白先勇<孽子>中的孽子形象分析》中分析了三位孽子的形象,评价阿青“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善良敏感而又脆弱的孩子”,评价龙子“英俊高大、家境殷实、用情专一”,评价傅卫“性情高傲、好强自负”。或是从主题出发,解析人物共同的形象特征。如何淼在他的文章《被放逐的“青春鸟”——论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中指出“青春鸟”们在放逐的主题下,共同表现出一种“追逐与叛逃”[4]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关于《孽子》的形象分析还是不够全面深入的。而吴敏,这个在文中本就着墨不多、存在感不强的形象就更加容易受到忽视,但就是这一个形象给了我极大的感触,因此,本文深入解读《孽子》,以文本中的细节内容为依据对吴敏的形象进行剖析。

一 “逐梦者”的成因

作者在《孽子》的题记中写道:“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深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2]由此可知,本书中的孩子们都是一群没有“家”,没有安稳生活的孩子。在作者塑造的李青、小玉、老鼠、吴敏这四个无所归依的四个孩子中,吴敏是存在感最弱的,他软弱的性格甚至一开始让我觉得很郁闷,但越往后读,越深入他的角色感受他的生活之后,我开始慢慢理解他。相较于一开始的郁闷,之后的他给我留下的更多是钦佩和怜惜。 白先勇《孽子》吴敏形象分析: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7976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