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杜甫的家庭伦理诗分析(2)

时间:2020-05-09 21:12来源:毕业论文
唐代以前的儒家思想很注重理性,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讲求仁者爱人[1],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它有着严格的理性规定,所以因受到这样的理性

唐代以前的儒家思想很注重理性,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讲求“仁者爱人”[1],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它有着严格的理性规定,所以因受到这样的理性因素的影响,“爱人”的思想就很自然的成为了他的思想道德准则,很自然的表现在杜甫对家人无限的眷恋与关爱。《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2]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的秋季,是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乾元二年九月,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向南进军,攻下了卞州,向西挺进洛阳,山东、河南都被战乱包围。当时诗人的弟弟就分散在这些地方,由于战争的原因,二人之间音讯全无,杜甫对其弟产生了浓烈的忧思与牵挂。“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人痛苦的不是没有亲人相依相伴,而是在朝不保夕的年代里,有兄弟却无法联系,生死不知,这更让人揪心苦闷。在这首诗中,杜甫的“爱”就是祸乱中对同胞之弟的担忧和思念。

    二、杜甫家庭诗折射的儒家伦理内涵

通过研究杜甫的诗歌,我们会发现,除了那些爱国惜民的名篇佳作外,还有很多表现亲情的诗,在亲情诗中尤以赠内诗最为突出。

杜甫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从他的赠弟诗中我们便可以看到杜甫与兄弟之间的手足深情。兄弟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这是联系兄弟亲情的纽带,也是使他们相互扶持,相亲相爱的主要原因。在一个家庭当中,兄弟和睦、手足相亲,是家庭团结、和善、稳定、温暖的重要条件。杜工部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3]

因为连连战火,亲兄弟难以相见,一个人的寒夜,军队的鼓声,秋雁在空中的嘶鸣,更给诗人增添一丝愁绪,引起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诗中饱含亲人不能相见的孤独,这种孤独正是由于思念引起的,所以整首诗所表现的是一位兄长对弟弟的丝丝牵挂,读来令人心中暖意横流。

在杜甫的亲情诗里另有一些是写给儿子的,如《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3]

在这里杜甫以一种慈祥、温和、恳切的姿态告诫自己的儿子“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希望儿子可以把写诗的家风继承下去,鼓励儿子趁年轻及早努力,寄予了诗人对儿子深切的厚望。

杜甫对孩子的爱就是为他们的未来发展考虑^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贯彻落实儒家因材施教的育儿观,从日常生活中点化之,教育之。在《催宗文树鸡栅》中杜甫让宗文督促家中的仆人树栅织龙,这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杜甫却要“问儿所为迹”,宗文回答道:“我宽蝼蚁遭,彼免狐貉厄。应宜各长幼,自此均勍敌。”这种连虫蚁都怜惜的仁爱思想正是对其父“万般皆有情”的仁慈、博爱精神的继承。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杜甫教育孩子并不是僵硬刻板的,而是随性自然的,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以引导,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和认同。在《宗武生日》中告诫他的儿子:“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3]表明了他想让儿子继承家学的强烈愿望,并且有意识的在告诉儿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由此可见,杜甫对家庭的重视是多么大,诚如《礼记·大学》中所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在人与国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只有小家和谐,国家才会昌平,然后才会实现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杜甫对家的责任意识非常强烈,在成都生活艰难时曾向好朋友高适求助“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古代的文人向来以孤傲、清高自居,更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自豪,但是杜甫却为了家人的生计,向权贵献诗,博取他们的愉悦,如在夔州向军阀柏茂琳的献诗《览镜呈柏中丞》《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等,为了家人委曲求全,由此可见他对家人的爱胜过自己。 杜甫的家庭伦理诗分析(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5119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