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冯小刚电影的悲剧意识《唐山大地震》到《一九四二》(2)

时间:2017-03-21 21:31来源:毕业论文
冯小刚电影的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和生命生存悲剧性的呈现与超越。他在影片中创造悲剧环境,探询历史留下的痕迹,表现悲剧人物的抗争,进而表现


冯小刚电影的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和生命生存悲剧性的呈现与超越。他在影片中创造悲剧环境,探询历史留下的痕迹,表现悲剧人物的抗争,进而表现出人性的光辉、亲情的伟大,从而超越悲剧,体现出他电影的悲剧意识。影片《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就是对这种悲剧意识的体现。但是,人们在灾难和伤痛面前并没有变得绝望和迷茫,而是为了生存,不断地进行反抗和救赎。这些在影片中对悲剧意识的呈现,不仅停留在天灾给人们带来伤害的表层上,还更多体现的是对温暖人性的呼唤。影片用灾难的镜头去纪录人们的苦难,又用灾害聚焦了大难面前人们无限的潜能和温暖的正能量。这种悲剧意识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超越。
一、电影《唐山大地震》呈现的悲剧意识
电影《唐山大地震》展现的天灾不但造成了家庭的不幸,而且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有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而这些伤害将会影响深远。《唐山大地震》的悲剧意识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叙事模式看电影的悲剧意识
影片《唐山大地震》主要采用传统叙事模式和延时叙事手法等叙事手段,从地震本身、地震对人的伤害和地震对家庭的伤害等不同角度,表现出电影的悲剧意识。
首先,导演“采取了延时叙事的手法,将开头四分钟的大地震作为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却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以镜头为视点凝视着一户家庭在震后的三十年悲欢离合的心灵重建史,”[2]体现了地震对家庭的沉重打击和对人们身心的深重伤害,进而体现了地震的无情。其次,导演运用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它是一种支配着故事片生产的叙事结构,强调的是戏剧的整体性、表面上合理的动机、各个组成部分的连贯性。”[3]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情感、心理等元素,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悲剧故事来展现整个时代的悲剧经历。此外,电影还选取了独特的切入角度,主要描述灾后32年来个体人物的情感历程,深入到人物的精神层面,强调灾难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损失,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通过展现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细节给予观众心灵上的震动,体现出地震对人们身体上的伤害和精神上的摧残。最后,导演采用整体和细节交叉显现的方式讲述灾后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从地震前的幸福生活到地震后的悲痛经历再到母女相认的感伤时刻,借亲情的悲欢离合展示出地震给这个普通家庭造成的重创。
(二)从人物形象体现电影的悲剧意识
影片主要描述了李元妮和方登、方大强和王德清这两组人物形象,从母爱和父爱这两个角度体现悲剧,并超越悲剧,表现出人性的温暖。
以地震为线索,元妮和方登这对母女的关系经历了从亲密到误解,从矛盾激烈到误会冰释,再到亲情重回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幸福、悲伤与感动,表现出了亲情的伟大及地震给这对母女带来的伤害与变化。同时,她们都有着一种母爱的情怀。地震发生后,两难选择中李元妮选择了儿子,放弃了女儿,这种沉重的母爱无形中加重了她弃女的负罪感和丧夫的伤痛。因为亏欠女儿,32年来她一直生活在守候、自责和忏悔中,无法从精神的痛苦和良心的自责中解脱出来,用苦行僧似的清贫勤勉的生活为自己救赎。她的这种巨大反差正是悲剧意识的真实写照。而方登是一个坚强、珍惜生命的女孩。幼年时,母亲在生死关头放弃了她,使她受到了自然灾害和被亲情遗弃的双重摧残,对她造成了极大的心灵创伤,让她淡然了亲情、看透了生死。但是,养父王德清又给她送来了亲情的温暖,把她抚养成人,接受大学教育,然而大学期间未婚先孕的她由于自己幼年时曾被抛弃,执意要保住这个孩子的生命,体现出了伟大的母爱。这两种沉重的母爱都在控诉灾难带来的伤害。之后,她给予女儿生命,远嫁加拿大,赶赴地震现场,给予灾民帮助,又得到了现任丈夫对她的爱。影片中重获温暖表现出了人性和亲情的温暖,亲情和爱情的延续在方登身上超越了悲剧。 论冯小刚电影的悲剧意识《唐山大地震》到《一九四二》(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438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