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红与黑》于连形象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启示

时间:2018-07-27 21:22来源:毕业论文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塑造了于连这一经典形象,长久以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一直给社会中的青年人以人生启示。而于连的秘书身份又使得这一形象的现实

[摘 要]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塑造了于连这一经典形象,长久以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一直给社会中的青年人以人生启示。而于连的秘书身份又使得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可以从秘书学的视角予以审视。当代的文秘工作者能够从于连由一个平民到担任侯爵秘书的一段奋斗经历中获得经验与教训。经验主要有提升基本素质能力,严守职业道德规范。教训则是要自尊自信,与人为善;坚守信仰与人格,坚持自我,坚强意志。26297
[毕业论文关键词]于连  秘书  启示
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司汤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奠基人,他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在这部不朽的文学作品中,司汤达秉承创作要符合社会现实的原则,塑造了于连这个经典的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形象。毕业论文
尼采曾经说司汤达“以拿破仑的步伐走向了现代”。的确,现代主义中所关注的人的真实性和“异化”问题,司汤达早已注意到了,并且还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出来,《红与黑》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红与黑》虽然展现的是法国社会新旧交替时期的现实生活,但在《红与黑》当中,“于连的悲剧意却具有明显的现代色彩,它像幽灵一样,直到如今仍然吸附在现代‘于连’们的身上。” 以至于在这部作品问世几百年后依然有在法国或在它的国境以外把司汤达的小说当作现代作品来读的情况。小说是映射人生旅途的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于连的影子,尤其是他矛盾的心理和无奈的命运,更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因此,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才会历经几个世纪依然深入人心,也给现代青年留下了思考的价值。于连生活在社会冲突激烈的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物命运多舛。现在中国社会也面临转型期,矛盾重重,青年人如何在这个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持自己的信仰,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于连的秘书身份,使我们能够从秘书学的角度来审视于连的个人奋斗的经历,尤其是他在侯爵府担任秘书前后的经历,从中得到一些独特的启示,为我们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文秘工作者提供经验与教训。

一、    于连形象与现代秘书的关系
(一)于连—— 一个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形象
于连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一个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形象,在他的身上反映出了小资产阶级对贵族社会的反抗与妥协。这种矛盾的性格,是他的身世、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造成的。于连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在家里备受父亲责骂和兄长欺凌,并且由于出身卑微,因此在讲究地位身份的时代,是没有出头之日的。但是于连从小就不安现状,接触到了拿破仑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形成了反叛的性格特征,他渴望凭借个人奋斗向社会挑战。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为了步入上流社会,于连妥协了。于连的性格具有反抗与妥协的两重性,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一开始,于连是一个单纯的、有上进心、有理想的青年,酷爱《忏悔录》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幻想穿上“红装”像拿破仑一样建功立业。但拿破仑的时代早已消逝,在复辟的波旁王朝,教会和贵族才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他不得不向现实屈服,走进了教堂,穿起了“黑装”。在德•雷纳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的时候,于连逐渐接触到了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受金钱、权利诱惑,野心开始膨胀,人生价值观开始发生扭曲。在贝藏松神学院期间,于连看到了教会的虚伪本质,更坚定决心戴上伪善的面具。进入德•拉摩尔侯爵府,于连完成了他的性格转变,在于连心中,上帝死了,他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有理想的青年变成了一个虚伪、世故的人,他以伪善对伪善,不择手段地往上爬。最后在监狱中,他开始反省自己,认识到过去的虚伪和痛苦,他无比悔恨自己因贪图虚荣而放弃了真正的幸福。在法庭上,他又慷慨陈词,坚决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支配的法庭求饶。 论《红与黑》于连形象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启示: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2041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