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城乡居民孝观念的比较研究(2)

时间:2024-01-01 10:03来源:毕业论文
孝作为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以孝观念为主题词检索了2000年到2017年间的期刊文章,共检索出376篇孝观念的研究论文,数量不断增加

孝作为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以“孝观念”为主题词检索了2000年到2017年间的期刊文章,共检索出376篇孝观念的研究论文,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学术界对孝的关注度在增强。面对如此众多的文献,考虑到研究主题的需要,我将从孝的概念界定研究、孝的内涵研究、城乡孝道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2。1  孝的概念界定及其操作化

孝诞生以后,便贯穿在中华文化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观念、信仰等。首先是孝的概念界定,不同学者对于孝有不同的理解,界定也会有所差别。如杨国枢等人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认为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之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组合。也就是说孝道是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组合[3]。杨维中是从发生学角度理解,认为孝是以自然情感为基础的社会行为,是人的自然秉赋与社会文化相交融的产物[4]。何日取认为孝或孝道是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形成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子女及其类似身份的角色期望。或者说,孝就是由一系列特定的规范和行为模式组成的社会角色,反映了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于子女及其类似身份的行为期望,而子女及其类似身份者也依据自己的角色领会和情景定义来扮演孝的角色[5]。来自优O尔P论R文T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其次是学术界对孝的内涵的研究,这是我们理解孝的基础。杨国枢等人以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起点,查阅各种古籍,探讨了孝的内涵。分析出以父母为对象的传统孝道的内涵大致包括敬爱双亲、顺从双亲、显扬亲名等十五种。[3]范丰慧、汪宏等人认为目前中国人的孝道认知结构包括养亲尊亲、护亲荣亲、丧葬祭念和顺亲延亲四个因素[6]。姜志信、杨贺敏等人则认为孝观念的内涵是逐步延伸、扩大和丰富的,分为孝对家庭关系的调整和规范、孝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与规范和“以孝治天下”三层,系统地递进[7]。何日取认为孝的实践即是子女所拥有的资源与信息以物质、身体、礼仪、权力、感情、情绪、仪式为中介向父母流动过程。根据资源和信息由子女向父母流动所依赖的媒介的差异,将孝的内涵划分为物质维度(赡养)、身体维度(照顾)、地位维度(尊敬)、权力维度(顺谏)、情感维度(爱护)、扩展维度(慰藉)、象征维度(丧祭)7 个维度[5]。

综上所述,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会持续地受到社会的影响,自身也会加以内化,并通过行为把理解的孝表现出来。学者何日取老师对孝的概念界定及其操作化很具有说服力,符合当代孝道的现状,因此本文采用何日取老师的定义和分类,以此为研究基础,对城乡居民的孝观念进行探讨。

2。2  文献回顾

从古至今,学者不断地探讨孝道,产生了许多观点。相对来说,城市孝道研究比农村孝道研究起步晚,但是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目前许多学者对农村孝道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分析传统孝文化对农村的影响和作用、新农村建设中孝道的现状与变化、探讨孝道与农村养老之间的关系等等。张蕊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农村中学生仍然保持着尊亲、养亲、荣亲的传统孝道观,他们对敬爱祭念的赞同程度最高,随侍奉养的赞同程度最低[8]。郭秀娟分析了传统孝观念在当代农村的继承与变迁,认为农村居民对孝内容的理解上发生的变化表现在传宗接代的生育观、顺亲观念和父子相隐三个方面,在行孝方式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丧葬祭祀和居家赡养[9]。路佳认为农村的孝道观念已经发生改变,当代农村老年人对顺从的赞同程度明显下降,并且不再要求子女时刻随侍在身;传宗接代的意识逐渐弱化,对悦亲的重视程度上升[10]。王向清、杨真真研究了农村孝道的状况,认为其日渐式微的趋势表现在子辈对父辈止于仅养,趋于不养,忘于前养;父辈对子辈迫于重养,对孙辈苦于反养,探讨了农村孝道式微的特点以及导致的原因[11]。李新霞发现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孝文化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在内涵上有所改变,光亲、遵亲、礼亲的内容逐渐消失,仅剩下养亲内容;传亲从孝文化中脱离出来与接代相分离[12]。 城乡居民孝观念的比较研究(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20018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