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苏东坡词典故使用探析(6)

时间:2023-11-28 21:56来源:毕业论文
典故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格9 被贬黄州后用典情况统计 类型 生活之典 自然景物之典 佛典 其他 数量(个) 27 18 11 54 占比(%) 22。9 15。3 9。3 52。5

典故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格9 被贬黄州后用典情况统计

类型 生活之典 自然景物之典 佛典 其他

数量(个) 27 18 11 54

占比(%) 22。9 15。3 9。3 52。5

苏轼因“文字”而历经生死,所以他必定不敢再犯。他在黄州之前还会言及政事,直言不讳,但他的有些文字被有心之人抓住了把柄并大做文章,经过这个教训以后他便多加注意。所以他在被贬黄州以后便很少谈及政事,所用典故反而多与平淡生活及山水明月等自然景物有关,并逐渐加入了“佛”的因素。(在此期间的所有典故均按照时间分类,具体情况请见附录4)

如《南歌子·游赏》: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首句“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化用了谢偃《听歌赋》中的“低翠蛾而敛色,睇横波而流光”一句,将身边景物与游人宴饮相容,既写出了湖光山色之美,又写出了宴饮之愉,呈现出一派和谐之景。此词不在写景却处处是景,通过游人宴饮听歌等一系列活动,将湖光山色融入其中,手法奇妙。

如《殢人娇·或云赠朝云》: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词的首句说他此时此刻头发斑白、容颜衰老正是维摩清心无欲之境界,这是至高无上的境界。他与朝云,一个年事已高,一个正直芳华,而这样一位有着大好年华的女子却与词人在其贬谪生活中相伴,在“方丈”之地参佛,并互相交流佛家之理,犹如天女散花。她的陪伴,帮助词人参悟佛理,成为清心寡欲之人。此处的“维摩”、“方丈”、“散花”等词,化用了《维摩诘经》中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苏轼也是熟读佛典,深受佛家理性智慧的熏陶。”[12](p157)在被贬谪之前,他曾在《西江月》中隐隐透露出“佛”的思想,其中一句“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化用了白居易《自咏》中的一句“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可见他深受佛家“色空”观念的影响,苏轼在白居易的基础上有了更深的体会,人活在世上仿佛就是在梦中,毕竟一切终将归无。这首词虽然隐隐写出了“佛”的思想,但并未明确涉及到“佛”的典故,真正涉及到佛典是在被贬黄州之后。可见“乌台诗案”这件事对他的影响之深,经历了九死一生,他越来越看淡了人生,人生无常,须得把握当下,遇事旷达乐观、泰然处之,方能不负此生。

从上述分析来看,苏词用典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乌台诗案”这一关键的转折点,“乌台诗案”之前,他多倾向自然景物及儒家积极入世之典,“乌台诗案”之后,他把目光逐渐转向庄子等豁达之人,转向山水和佛教,表现出一颗淡然处世之心。“‘乌台诗案’促成了苏轼人生思想的成熟。”[13](p84) 苏东坡词典故使用探析(6):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9904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