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追风筝的人》隐含读者与真实读者的合作(2)

时间:2023-10-04 19:43来源:毕业论文
一、隐含读者与召唤结构 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某个特定的人物或者场景激起我的兴趣,我坐下来,强迫自己将其完成。《追风筝的人》正是

一、隐含读者与召唤结构

“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某个特定的人物或者场景激起我的兴趣,我坐下来,强迫自己将其完成。《追风筝的人》正是这样写就的。我脑海中有两个男孩,其中一个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另外一个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我知道这两个男孩的友谊前景黯淡,两人的决裂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巨大。内中缘由是促使我在2001年3月开始创作这本书的原因。我必须将其找出来,因为到头来,于我而言,写作总是服务于我自己,是一种把故事告诉我自己的行动。”

正如大多数作家一样,“我只为自己写作”,“我的读者只有我自己”,卡勒德·胡塞尼也这样以为。然而在真实的创作过程中,和大多数作家一样,卡勒德·胡赛尼为隐含读者写作。“隐含读者”是接受美学中相对“真实读者”提出的概念。读者是文学接受活动的主体。通常以为,接受活动是文学活动中的最后一步,继文学创造、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之后。然而在接受美学观点里,实际上,接受活动在作家创作构思时便以开始,隐含读者根植于文本结构。作者在文本创作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系列召唤结构,试图引发预想读者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评判,参与到文本中,完成作者预先希望他实现的文本意义。

文本是一个框架,一个充满空白与未定点的图示结构。手法高明的创作者会利用文本的不确定性,制造空白,预留未定点,使框架结构产生活性,吸引读者介入文本叙事,为读者提供想象和阐释的自由。

(一)语义空白:陌生的景象与诗性的意象论文网

陌生化是作品的一个基本特征,任何优秀的作品都会给人带来陌生的感受。 拉开审美距离,制造陌生效果,是蕴含在召唤结构中吸引隐含读者的常见形式。就像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胡塞尼笔下的喀布尔也布满了独具风情的陌生景象。胡塞尼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拉开了一幅奇特的阿富汗风情画。

哈扎拉女人莎娜巴:

“善眯的绿眼珠和俏皮的脸蛋曾诱得无数男人自甘堕落。”

“步履款款,双臀摇摆,令众多男人跟他的爱人们同床异梦。” 

哈扎拉男孩哈桑:

“脸很像木头刻成的中国娃娃,鼻子大而扁平,双眼眯斜如同竹叶,在不同光线下会显现出金色、绿色,甚至是宝石蓝” ;

喀布尔的街道:

“街路上挤满了自行车、摩肩擦踵的行人,还有冒出袅袅蓝烟的黄包车,所有这些,都在迷宫般的狭窄巷道穿来插去。拥挤的小摊排成一行行,留着胡子的小贩在地面摆开一张张薄薄的褥子,兜售兽皮灯罩、地毯、绣花披肩和铜器。 

电影院里令人期待的电影:阿米尔和哈桑看了三遍的《赤胆屠龙》,看了十三遍的《七侠荡寇志》,上映了半年的《警网铁金刚》,查尔顿·赫斯顿主演的《万世英雄》……

在阿米尔和爸爸离开喀布尔的夜晚与阿米尔结婚时出现的阿富汗婚礼歌谣:

将清晨化成钥匙,扔到水井去

慢慢走,我心爱的月亮,慢慢走

让朝阳忘记从东方升起

慢慢走,我心爱的月亮,慢慢走 

这些新奇的景象人情萦绕着浓郁的阿富汗风味,为作者熟稔,但为读者所陌生,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描述得越细致,陌生化的效果就越突出,对读者的诱惑性则越强。

诗歌是陌生化手法最为集中体现的文体,但好的小说也往往流露出诗歌的特质。韦勒克与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指出,诗歌的表述方式按顺序是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其中,意象和隐喻是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核心部分。一个意象可以一次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但如果它不断重复地呈现与再现,那就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成为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 《追风筝的人》隐含读者与真实读者的合作(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9695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