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引进英语电影片名中的“归化”译法(3)

时间:2023-10-04 14:42来源:毕业论文
归化这一概念本身即是动态的、并非永恒不变的。就纵向来说,随着交流的不断加深, 两种文化之间的了解也会不断深入, 那么一种文化相对于另外一种文

“归化”这一概念本身即是动态的、并非永恒不变的。就纵向来说,随着交流的不断加深, 两种文化之间的了解也会不断深入, 那么一种文化相对于另外一种文化而言在“异”或是“陌生”的程度上也是变化的。再由于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许多原本是用直译或者音译等手法引入汉语中的词,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使用之后为大众接受,如巧克力就是由chocolate音译来的,现在却成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因此要根据不同时代背景来刷新对“归化”的认识。而就其横向来说,各个国家民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政治、经济差异,语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可接受度也不尽相同。而归化要求与采用身处目的语文化中的读者所认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规范来进行翻译,各个国家又完全不同。因此“归化”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时时处于变动,不尽相同。

二、中英电影片名的文化差异

当今世界是全球的世界,交通的便利使得地球村得以实现,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而电影作为一种全民都可欣赏的,具有文化交流价值及良好视觉效果的方式为各层人士所接受。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名片,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电影呈现给观众的首要印象就在其片名,电影片名对观众决定是否会去看这部电影起着重要的作用,一部好的片名能引起观众对这部电影一探究竟的急切欲望。“片名的任务在于简洁凝练地概括影视片内容, 言简意赅地揭示主题,隽永深长地激发群众的丰富联想”。

但由于中外的生产生活方式差异和地理环境差异,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外对电影片名的把握也必然有其不同之处。

(一)英语电影片名的特点

1。名词主导

英语影片中存在许多以名词为作为片名的实例,如以人名为片名:Madame Curie(《居里夫人》)、The King Arthur(《亚瑟王》)、Norma Rae(《诺玛。雷》)等;以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和时间为片名:The Garden Of Allah(《真主的花园》)、The Intranquil Village(《不平静的村庄》)、Babel(《通天塔》)、23 Paces To Baker Street(《距贝克街23步远的地方》)、That Secret Sunday(《神秘的星期天》)、The 6th Day(《第六日》)等;以影片表现的主题为片名:National Treasure 2:Book of Secrets(《国家宝藏2》)、The Apocalypse Code(《密码疑云》)、Knowing(《神秘代码》)等。“在1928年至2006年奥斯卡78部最佳影片中61部片名为名词词组。” 

2。语言随意

英语影片定题精简,语言随意,词组、短语,乃至句子都可以在英语片名中找到。如28 Weeks Later(《28周后》)就是一个短语,片名欲言又止,告诉了观众一个时间段,却未说明其含义,只有真正看了电影之后才能了解片名的含义;句子有如How to Train Your Dragon(《驯龙高手》),以问句的形式抛出一个疑问,引起读者的好奇以及一探究竟的欲望,为电影做了一个很好的导视作用。

3。西方文化在片名中的的折射

傅雷认为:“西人重分析, 细微, 曲折, 挖掘惟恐不尽, 描写惟恐不周。”从英语片名中我们能够看出西方独特的个人主义思想——以影片中的人物为名。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才是整体的终极价值,认为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极为重要的,体现在电影片名上即以不知名的小人物为题,如Rebelling Of Young David(《小戴维》)、Piney(《黑人姑娘平妮》)和Ender's Game(《安德的游戏》)。

(二)中国电影片名的特点

中国引进英语电影片名中的“归化”译法(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9691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