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關系问题(上)【6368字】

时间:2023-03-08 12:59来源:毕业论文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關系问题(上)【6368字】

感谢作者授权

内容提要:淮南子和文子的关系是很清楚的,淮南子有可能称引而不是抄袭了古本文子,今本文子却大量抄袭了淮南子,今本文子对淮南子


感谢作者授权

内容提要:淮南子和文子的关系是很清楚的,淮南子有可能称引而不是抄袭了古本文子,今本文子却大量抄袭了淮南子,今本文子对淮南子的抄袭可以总结为:大量拷贝。删节摘录。改头换面。概括虚化。弄巧成拙五条二十个字,每一条都可以找出确凿的证据。

关于竹简文子。今本文子与论文网淮南子的关系问题,无论是文子研究,还是淮南子研究,都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目前学术界的观点而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受竹简本子与今本文子应当区别对待,今本文子大量抄袭了淮南子的观点;但仍有学者坚持认为是淮南子抄袭了文子而今本文子大体可信;还有的学者认为文子和淮南子相互抄袭;另有学者认为文子和淮南子没有谁抄袭谁的问题,而是它们有共同的来源。可以说,文子和淮南子可能的关系无非也就是这几种,各种观点的提出和相互驳难将会使讨论更加深入。本文将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较集中地讨论今本文子如何抄袭淮南子的问题,以就教于大方。

一。四个最基本的事实

其一。今本文子与淮南子重合太多,而竹简文子和淮南子呼应太少。如果有一段话简单地在这本书里有,在那本书里也有,当然谈不上谁抄谁的问题,但是淮南子和文子中的内容在相重合的同时,形式上又发生了变化,这就为我们分析二者的关系提供了线索。最主要的是这种重合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

丁原植先生统计今本文子约有39,228字,(!)笔者用电脑统计,为39,231字,(指未加句读的白文)相差无几,其中30,800多字见于淮南子或和淮南子基本对应,最后两篇主要内容完全见于淮南子。(陈丽桂先生认为上仁一篇也全部见于淮南子,这样除去最后三篇,文子正好为九篇。(2)实际上上仁一篇有1,100多字不见于淮南子,占上仁一篇的三分之一。)从字数上来讲,今本文子近四万字,其中近80百分号左右和淮南子中有关内容完全重合,也就是说今本文子中只有不到八千多字的内容不见于淮南子。如果没有竹简文的出土,我们还可以说,文子一书为淮南子吸取殆尽,“但是竹简文子中现存的内容绝大多数和淮南子没有对应关系。淮南子虽亦杂采诸书,但首尾条贯。自成机杼“,且取他书者基本保留原貌,而在今本文子中却大都变成了老子曰“的内容,尤其是不同身份的对话者被悉数抹去姓名。竹简文子目前的释文和淮南子明确对应者很少,而且个别相对应的材料是否就是竹简文子中的内容还不确定。(详后)

其二。今本文子和竹简文子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异大于同,而今本文子和淮南子却是同大于异。更为主要的是,淮南子一书,立论宏伟,视野广阔,近于庄子;典故丰富,广征博引,近于吕览;文辞华丽,讲究声韵,近于汉赋,囊括众家而自成一体,文风统一。相比之下,竹简文子文风朴素,言简意赅。

其三。竹简文子下葬于西汉末年。这个时间一方面晚于淮南子的问世;另一方面,刘向歆见父子领校秘书的时间和八角廊四十号汉墓的下葬时代都是在西汉未年,相差最多不过30年。汉成帝河平之年(前26年)刘向受命领校秘书,至绥和二年(前7年),刘歆继续父业。李学勤先生已经指出,可知九篇本的文子存在于西汉晚期。八角廊40号汉墓正好属于这一时代,发掘者推断墓主是中山怀王或孝王,但倾向于前者,中山怀王卒于宣帝五凤三年(前55年),比刘向校书早21年,孝王卒于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则接近刘歆领校秘书之年。无论如何,刘向歆父子所见文子应该和竹简本一致,至少也是相似的。“(3)当然不能排除刘向歆父子整理不同的文子传本,在结构和篇名上作一些编辑的可能。但是,如果当时的文子就和淮南子有如此大量内容重合,刘氏父子和班固不会熟视无睹的。而对于文子一书纯粹性的质疑是从唐柳宗元开始的。

其四。竹简文子有上下经之分,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九篇,魏晋以来的著录则有十篇。十一篇。十二篇数种。今本文子多为十二篇(四库全书两淮盐政采进本也分为上下卷)。孙星衍认为班固“艺文志称九篇者。疑古以上仁。上义。上礼三篇为一篇,以配下德耳。孙星衍的这种怀疑是没有根据的,他的判断也令人费解。如果,上仁。仁义。上礼三篇为一篇,那么文子一书是十篇而不是九篇。这里的上“都是尚“的意义,不知和下德“如何配“法。

以这些基本的事实为前提,我们不难推论是今本文子抄袭了淮南子。李厚诚先生最近撰文说张丰乾君此前曾有一文论文子与淮南子关系,认今本文子为伪“,他还批评了张君认今本文子为伪的主要理由“,(4)实际上,笔者从来没有论定今本文子是伪书,而是一直强调,竹简文子的出土证明今本确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二者从形式到内容相去甚远,不可相提并论。对比两者的同异,就不难发现今本必晚出于竹简本。今本的出现不会早于东汉前期,淮南子不可能抄袭今本文子,它和竹简文子也没有多少直接联系,是后人大量抄袭淮南子以补充今本文子,以至于文子其书面貌大变。换言之,我认为,今本文子不全真,也不全伪,而是如柳宗元所言,是驳书“,竹简文子的出土确证了这一点。下面更进一步地证明这一点,同时回答学术界的一些猜测。

二。今本文子比竹简本更早吗_关于竹简文子的避讳“

今本文子晚于竹简本,不光是理当如此“,而是有确凿的根据,容易形成共识。但赵建伟先生最近提出今本文子的主体部分要早于竹简文子,为竹简文子所本。他的主要根据是竹简第0806号:也,大而不衰者,所以长守□,这两句简文与今本文子·道德盈而不亏,所以长守富也“,相对应,很明显,简文为了避汉惠帝刘盈的讳而把盈改成了大,今本则保存了古本的原貌。“(5)

这里首要的问题是大而不衰者,所以长守□“和今本盈而不亏,所以长守富也,“是否对应的问题,不衰“和不亏“显然不是对应的。竹简0864号为:高而不危者,所以长守民“,今本则为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守民“与守贵“也不是对应的。实际上竹简本与今本在这个问题上差异是比较大的,简本:

0908也,见小故能成其大功,守静□

0806也,大而不衰者,所以长守□

0864高而不危,高而不危者,所以长守民

2327有天下,贵为天子,富贵不离其身

今本:

处大,满而不溢;居高,贵而无骄。处大不溢,盈而不亏;居上不骄,高而不危。盈而不亏,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富贵不离其身,禄及子孙,古之王道具于此矣。

今本所讨论的问题可分解如下:

处大,满而不溢,处大不溢,盈而不亏,盈而不亏,所以长守富;

居高,贵而无骄,居上不骄,高而不危,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

富贵不离其身,禄及子孙,古之王道具于此矣。

和简本一样,今本也是讨论了大“的问题,简本中的大而不衰“是和上文的见小故能成其大功“相呼应的。今本中也提到了大“,但是不是讲大而不衰“,而是说处大不溢“。

孝经·诸侯章有相近的言论: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盖诸侯之孝也。

孝经的这段话非常著名,在吕氏春秋·察微中就被引用。这段话的脉络也可分解如下: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盖诸侯之孝也。

对比一下,不难发现,今本文子是综合了孝经和竹简文子中的思想,处大不溢“一词,处大“来自竹简文子,而不溢“来自孝经。今本文子和竹简文子都讨论大和高的问题,大者谓功大,高者谓位高,而孝经中讨论的却是在上“和节度“的问题。同时,今本文子的落脚点又在守富贵“之上,和孝经一致而和竹简文子关注守民“不同。从今本文子和竹简文子的同中之异恰好可以看出今本文子是如何改窜竹简本的。所以,大而不衰“和盈而不亏“不是对应的,竹简文子因为避讳而把盈“,改成了大“也就无从谈起了。

实际上,盈而不亏一词,常和盛而不衰“一词联用,淮南子·泰族训:夫物未常有张而不驰,成而不毁者也,惟圣人能盛而不衰,盈而不亏。“显然,大而不衰“和盛而不衰“是同义词,和盈而不亏“相对为文,而不是相互替换的关系。大“和盈“在文意上也相去甚远。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竹简文子因为避汉惠帝刘盈之讳而把大“改成盈“是不可能的,以此为依据认为今本早于竹简本更是靠不住的。

至于江宁先生所言,今本文子中有些是后人无法窜入“,不能伪造的。他的主要例证是文子·自然:圣人兼而用之,故人无弃人,物无弃材“,是引用今本老子127章的弃材“在传世本老子中无一例外地作弃物“,而在帛书早。乙本都作弃财(材),由此可以证明今本文子的早出。而淮南子·道应训也有引27章这一句,由此看来,文子本是有独立来源的,并非全抄淮南子。“(6)

今本文子没有全抄淮南子是完全正确的,但它抄了淮南子的地方却是不可置疑的。江先生所举文子·自然中的那段话实际上是和淮南子·主本训中的一节相对应的,在这一节中,淮南子·主术训说无弃材“,今本文子也说无弃材“,不是抄袭又是什么呢?

而江先生所提到的今本文子中的非君子之宝“影响了老子的传本也是需要讨论的,因为帛书老子已经有了非君子之器“一词,而帛书本虽下葬于汉初但它的抄写时间以及撰作时间则是比较早的,这是用不着强调的。

三。淮南子是文子的义疏并篡改了文子吗_关于淮南子的避讳“问题及其它

王利器先生认为今本文子·上义篇今志人之所短,忘之所长。淮南子·氾论训作今志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修“,此则以淮南厉王名长,故讳长为修也。此尤为淮南子窜改文子之的证。“(7)但对照一下今本文子·上义篇与淮南子·氾论训相对应的文字,却发现王先生的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长“(zhang)在淮南子中反复出现,长“(chang)也不鲜见,如时则训:日长至,阴阳争“,谬称训:言小人不在其位,不可长也“,道应训引老子之言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第二。氾论训这段话主要是讨论不能对人求全责备,要从大处着眼,主题是责人以人力“和自修以道德“,此处修“乃修养“之修“,和长“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说,今志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修“是不可能找到贤人的。今本文子·上义篇前文把修道德“改为修道“,后文见一短字而把修“改为长“,窜改之迹无可辨驳。

王利器先生所言淮南子,窜改文子之文以为楚语。“实际上却是今本文子据高诱或许慎之注改动了淮南子,因为如果是淮南子改了文子,那么改为应该是全面的,而今本文子改动淮南子则主要以许慎。或高诱之注为依据,事实正是今本文子对淮南子楚语“的改动都没有超出许慎或高诱之注。淮南·主术训:故善建者不拔高诱注言建形也“,今本文子·上仁第7章,故善建者不披,言建之无形边。“正如曾达辉等先生所言这不仅是抄袭之铁证,也说明抄袭行为生在高诱以后。

淮南子多用典故人名,而今本文子则据字形及段落大意改之,并且把淮南子对文献的误解一并抄入。说明造作者水平不高。

今本本子·上德虽未能见“之语,在淮南子·缪称训中为离朱弗能见也。“离朱“是人名,古之明目者,庄子·骈拇中曾提到此人,孟子·离娄上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可以规,不成方圆。“汉赵歧注:离娄者,古之明目者,盖以为黄帝之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今本文子不解离(離)朱“为谁,而根据字形改为虽(雖)未“进一步暴露了抄袭的痕迹。

淮南子·缪称训中有文王闻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一语,是指文王“而言,并进一步解释说文王不是因为时间不够,而是担心随着日月的推移会发生祸患。说苑·政理中记载太公与文王的对话,文王称赞太公说得在理,太公则进一步指出:宿善如不祥“,

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赈鳏。寡。孤。独。“

宿“即留,存而不发之意,如孟子·万章:仁人之于悌也,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管子·轻重:怀宿怨而不战“。太公的意思是知道是正确的道理,即把它留存起来(不去执行),就如同是不吉利的东西。这个道理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文王当天就开仓放粮,救济弱势群体。墨子·公孟中记载公孟子懂得了服饰和行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墨子讲得对,随即就要脱掉他初见黑子时所穿戴的行头,因为他也听说过宿善如不祥“的说法。可见,宿善如不祥“,是接着善“而言的,强调不能把善“留存起来,积压下来,而是要立即付诸行动。所以向宗鲁认为淮南子和文子中宿不善“一语中不“是衍文是完全正确的。向宗鲁,说苑校证,第150页。但向氏等人所言说苑中对曰“也是衍文却是错误的。宿善不祥“和上溢而下漏“都是太公对文王之语。

淮南子·缪称训引用这个典故时保留了文王“,最后落脚点是故曰:周邦虽国,其命维新。“而这个重要的结论在今本文子·上德中却没有出现,今本文子把文王闻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当作了老子曰“的内容,而且也不见文王“的字样,与之相关的上下文又都能在淮南子·缪称训找到,文句的顺序都保持一致,只能说是今本文子断章取义地抄袭了淮南子,这也证明淮南子不可能是文子之义疏“。缪称训在这里说到的宿不善如不祥“应该是宿善如不祥。“论语·季氏载孔子之言: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里善“与不善“相对为文,淮南子·缪称训大概受了影响,亦或是后人在传抄时受了论语的影响,添加了一个不“字,使文意南辕北辙,并且把太公对文王之语说成是文王之事。今本文子照旧抄录,同样衍出一个不“字,抄袭“二字并非诬妄。

淮南子·氾沦训中的今人所以犯囹圄之罪,而陷于刑戮之患者,由欲无厌,不循度量之故也“,在今本文子中改成了今之为大患者,由无常厌度量生也。“显然是今本文子概括了淮南子的话,而不可能是淮南子解释文子的话,今本文子由无常厌度量生也“也是匪夷所思,而在淮南子却是明白晓畅。

又比如,下德接着所提到的不苟得,不让祸“在氾沦训中是不苟得,不让福“,所谓的不让福“就是下文所提到的其有不弃“,今本文子改福“为祸“违背了上下文的语境,弄巧成拙。而紧接着的一章中引用老子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也和下文大讲如何得人心“,用人力“而成为强者相矛盾,淮南子中并没有引用老子的这句话,今本文子的蛇足之笔更使其难以逃脱抄袭之名。

--------------------------------------------------------------------------------

(!)丁原植:〈淮南子〉与〈文子〉考辨·说明,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

(2)陈丽桂:试就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的不重袭内容推测古本文子的几个思想论题,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3)李学勤:试论八角廊简<文子>,文物1996年第1期。

(4)李厚诚:文子问题后案,简帛研究网8月。

(5)赵建伟:<文子>六论,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6)江宁:再论文子,简帛研究网·网上首发8月。

(7)王利器:文子疏义·序,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又见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關系问题(上)【6368字】: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4613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