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略论孔子的文化生存与承传意识【3493字】

时间:2023-02-20 12:58来源:毕业论文
略论孔子的文化生存与承传意识【3493字】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二千五百多年前,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与几个弟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被困于匡地,生命安全遇到严重威协。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说出了上面这段震人心魄的话。丝毫不见面临危难的惶恐焦虑,有论文网的却是乐天知命的从容自信。他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个人的生死已与斯文“的存亡紧密相连,文化生存的悲情已与个体生命的感受合而为一,维持和延续斯文“,已成为他生命价值的全部。?

有学者曾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都收在孔子手中;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都是从孔子手中放出来的。此话也许有点夸张,但如果说孔子的一生,是为继承和传播斯文“而竭尽全力的一生,则不为过分。作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大贡献与影响的人物,孔子对于斯文“价值的理解与认识,他对于文化生存发展问题的看法,他为继承和传播斯文而努力不懈的精神,都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想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就教于方家。

什么是斯文“?斯文“就是文化。就孔子的时代而言,就是指唐虞夏商周以来华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所谓尧舜焕乎其有文章“,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此即孔子所谓斯文“。?

提到斯文“,人们往往只想到诗书礼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授弟子,诗书礼乐在孔子对传统文化承传中的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诗书礼乐只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壳,并非孔子所谓斯文“的全部和本质。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孔子所要承传的斯文“,并非就是几本古代典籍和几种古代礼仪器物,而是超越文献器物层面的。体现于诗书礼乐等文化载体中的内在文化意义和文化精神。?

文化“这个概念,本来就很复杂,加之当今市场上酒文化“。茶文化“。性文化“乃至于厕所文化“纷纷面世之际,文化的本质更是如坠烟云。面目不清了。要而言之,文化应当是一定的人群(通常为一民族)共有的。社会承传着的知识和观念的总和。文化当然包括各种实用的知识,如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等,但体现一种文化特质的,则是其行为标准。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世界观和信仰等等。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应当包括现实关心和终极关心两个层面。所谓现实关心,即关于政治。经济等现实性事务,而所谓终极关心,则是一个民族关于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价值。目标。方向。信仰等共同信念。我们可以把后者称之为深层文化精神。笔者认为,孔子所欲承传的斯文“,核心就是这样一种深层文化精神。这种深层文化精神在孔子思想中的具体内容就是其仁“道理想。仁者人也“,仁“就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成仁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孔子所理解到的传统深层文化精神的核心。?

斯文“所标示的深层文化精神价值,是超越的而非现世的,是道义的而非功利的,是高尚而非鄙俗的,是文雅的而非野蛮的。正因为如此,这种价值往往易于被世俗之人所忽视遗忘。尤其是在社会发生巨变,人们普遍迫于眼前政治。经济的具体目标,急功近利,疲于奔命的时候,这种人文精神的价值更是会被人视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孔子所处的时代,情况就是如此。只有少数像孔子这样具有深切的文化生存悲情与文化生命意识的人,才能自觉体悟并高扬人文精神的价值,从而为斯文“的承传执著奋斗。孔子在当时被人认为迂腐而不被重用,原因就在于此。而孔子在后代越来越赢得人们的敬意,原因也在于此。?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当然要受到特定时代经济。政治因素的种种制约和影响,但一种文化传统,尤其是其深层文化精神,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成为一个具有生存。进化。适应能力的文化生命。?

孔子正是把文化传统当作一个活的生命来看等的。正因为是一个活的生命,所以孔子认为,文化的发展,斯文“的承传,应当是有因“有革“,有损“有益“。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如果只有革“而没有因“,文化就断绝了,生命就死亡了。相反,如果只是因“而不革“,文化就停滞了,生命就僵化了。因此,因革损益,乃是一个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前人们常说孔子是保守派人物,并常常着眼于政治。经济方面来谈孔子的保守性。其实,从政治。经济问题来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说明孔子是保守的。对春秋时期的从事政治经济改革的大政治家如子产。管仲等人,孔子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子产不毁乡校,孔子曰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去世,孔子为之流涕,称赞他是古之遗爱“(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虽然批评管仲不俭,不知礼(八俏)但却又高度赞扬管仲协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政治业绩,称赞他如其仁,如其仁“(审问)。对于当时以陪臣执国命的新派人物,孔子也并非一贯视如仇雠,墨子甚至说:孔某为鲁司冠,舍公家而奉季孙。“至少对在鲁国独揽朝政的季孙氏,孔子并没有作过任何直接的批评。可见,说孔子在政治上是保守势力的代表,并无充足的理由。?

在经济问题上,人们用来论证孔子保守的主要证据,是说他反对鲁国用田赋。其实对这件事,孔子当时并未公然反对,更没有阻拦。季康子欲以田赋,主动来向孔子请教。可是问了三次,孔子都没有发表意见。可见他并不想以自己的意见来影响某一项具体经济改革的实施与否。他只是事后私下对弟子冉有谈了自己的个人看法。而他之所以不赞同田赋,其用心并非针对某一种经济措施,而是出于施取其厚,事取其中,敛取其薄“的爱民思想(见左传哀公十一年),反对加重民众的负担。其出发点是一种超出了经济目的的文化理想的考虑。

?要而言之,孔子基本上属于一个文化人,而非政治学家或经济学家,他所关心的重心并不是要阻挠(当然也不是促进)某项具体的政治或经济制度的变革,他关切的是他所理解到的深层文化精神(其核心是仁爱)的存亡断续问题。他用以评价人物或事件的标准,是在于文化本位的仁道精神,而不是我们后人所说的政治或经济上的进步或倒退,革新或保守之类。在孔子看来,文化生存的问题实大于且高于政治。经济层面的问题。孔子虽然也曾一度从政,但从政在他看来只是实现其文化理想的手段而已。作为他从政期间的一大杰作的夹谷之会“,其文化意义也远远大于政治意义,所谓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主要还是维护了华夏文化的尊严。?

如果说孔子在政治经济上是保守派这个观点很难成立,那么,说孔子在文化精神的承传问题上持相对保守的态度,则是不无道理的。?

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学派,从一开始就是以直接继承殷周前代文化的面目出现的。庄子·天下篇说:古之道术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书礼乐“是前代文化的载体,而所谓多能明之“,不同于后来百家之学“的偶尔时或称而道之“,是一种明确的理解与接受。联系孔子信而好古“,好古敏求“的精神及其对三代文化特别是周文化的响往与赞誉来看,以孔子为代表的邹鲁先生们的确是以继承一脉相传的前代文化传统为己任,具有强烈的文化承传意识。而春秋时代的鲁国,保留前代文化最为完备,也为孔子及其弟子们承传前代文化准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此不同的是,后来百家之学“中的其他各派,普遍带有反传统的色彩,与孔孟儒学以继承和维护传统文化为主的基本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参见拙文从<庄子·天下篇>看先秦学术史的几个问题,载哲学研究一九九○年增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在对待文化传统问题上的态度,相对来说,确乎比较保守。?

但应当指出的是,孔子所要保守的,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形式或仪文制度,而是体现于所有古代文化形式中的深层文化精神。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礼乐的器物层面和仪文层面并不重要,当然可以也应当变革。损益,所以,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子罕)觚不觚“,也可以勉强觚哉,觚哉“!(雍也)行夏之时,乘殷之略,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卫灵公)具体的仪文器物,礼仪形式,书可择其适用者用之,当然也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损益创新。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同样也是如此。?

孔子所欲固执而承传的,是超越器物仪文层面和政治经济层面的深层文化精神。这种深层文化精神在孔子看来,是从尧。舜。禹。汤。文。武以来一脉相承,不曾废坠,也不可废坠的。所谓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正表现了孔子对于这一深层文化精神传统的执着信念与承传意识。要说孔子保守“,其保守性主要就体现在这一点上。孔子之所以被人视为传统文化精神首屈一指的传人和代表者,与他这种带有保守“色彩的文化承传意识是分不开的。?

[1][2]下一页

略论孔子的文化生存与承传意识【3493字】: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4032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