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刘震云小说《温故1942》的叙事策略

时间:2018-04-11 21:09来源:毕业论文
摘要:刘震云是一位著名的河南本土作家,他的众多作品饱含着浓浓的故土情节,他的小说叙事风格卓异,叙事笔调在不同阶段也随之调整和变化。作为他转型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温

摘要:刘震云是一位著名的河南本土作家,他的众多作品饱含着浓浓的“故土情节”,他的小说叙事风格卓异,叙事笔调在不同阶段也随之调整和变化。作为他转型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温故1942》显示了他独特的叙事技巧和手段。本文试图通过以小说的叙述者、叙述语言、叙述技巧为切入角度,探究小说所体现的复调理论和反讽、平实、冷峻的语言风格以及虚实相生、详略有致、反复的叙述技巧,进而感受刘震云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 20952
   关键词:叙事手法;复调理论;冷峻;反讽;虚实相生
前言
刘震云是一位著名的河南本土作家,他的小说《温故1942》用真实的笔触扒开历史堆砌的层层瓦砾,现出了一九四二年的触目惊心:粮食大幅减产,灾民千里逃荒。路旁尸骨遍野,郊外野狗食人。《温故1942》揭开了一段被人们忘却甚至忽略的历史,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刘震云刘震云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他对世界的积极思考和独立的个性气质。文本通过对小说段落、章节和语言的分析,挖掘小说的叙事策略,感知刘震云小说独特的艺术世界。论文网
一、    叙述者
《温故1942》整体看上去像由一位河南灾荒后裔通过走访和搜集相关资料而完成的一篇历史撰记。在打捞一九四二年历史的时候,“我”是叙述人,,也是人物,而以我的讲述为线索,更多的人物声音逐渐响起,姥娘、花爪舅舅、范克俭舅舅、县、白修德、张高峰等人的视角和言论让一九四二年的灾荒场景更真实可感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姥娘这样的灾难亲历者和白修德这样的灾荒调查者都是本小说实际上的讲述者。以作者的笔锋讲述众多人物的遭遇,让一九四二年的历史场景更接近完整和贴近事实。
(一)    第一人称
虽然整篇小说以大段的走访调查和文献资料呈现,但是“我”才是其中穿针引线的关键所在,“我”的视角巧妙地将细节和事件穿插在一起,才让历史以多面体的复杂形态真实呈现。“我”以第一人称之姿切入一九四二年,以“我”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再度还原一九四二,让人平添真实之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一起温故一九四二年的那场大饥荒。
“我”是被一位敬重的朋友用一盘黄豆芽和两只猪蹄打发到一九四二年的,接下来,“我”便顺着历史的隧道回到一九四二年,在历史和现实中来回穿梭。
 在走访姥娘、花爪舅舅、郭有运等人时,“我”是以现实的身份出现的。在询问姥娘关于一九四二年的饥荒时,姥娘显然将这场饿死百万人的大灾荒忘得一干二净,于是“我”便“循循善诱”,得到姥娘轻描淡写的回答;之后与花爪舅舅的对话,又让“我”了解到大灾之年政府纳军粮的历史事实;灾难年头地主家的遭遇也在之后与范克俭舅舅的对话中得到回答;一九四二年之前的韩老也道出了当年政府组织赈灾义演的场面。当然,“我”的探寻并不止于此,逃荒者郭有运、蔡婆婆,调查者张高峰、白修德等人一一在此后的小说中出现,最终我完成了温故一九四二之旅。从朋友的宴席出发,到白修德的文献记载结束,“我”也刻画了此次调查一九四二年灾荒场景的现实轨迹。
从姥娘口中“庄稼颗粒无收、蝗虫遍布田地、旱情日日严重”的一九四二,到花爪舅舅所说“交租交粮交税、县衙不断欺压、灾民千里逃荒”的一九四二,再到范克俭描述“小楼被烧”的一九四二,接着是政府组织义演的一九四二,还有《大公报》、《豫灾实录》笔下“逃荒途中灾荒千里、饿殍遍野”的一九四二,最后是让郭有运、蔡婆婆这样的逃荒者身心遭受重创的一九四二,“我”的笔尖从一九四年年初扫到一九四二年末,实现了对一九四二年历史轨迹的描绘。 论刘震云小说《温故1942》的叙事策略: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293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