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唐代科举行卷公荐初探(3)

时间:2023-01-04 21:08来源:毕业论文
在集权于中央方面,由于公荐是由台阁近臣的推荐才能入朝做官,也就是中央的公卿名流和达官显贵的推荐,这样有利于遏制地方世家大族手握入仕权力,

在集权于中央方面,由于公荐是由台阁近臣的推荐才能入朝做官,也就是中央的公卿名流和达官显贵的推荐,这样有利于遏制地方世家大族手握入仕权力,将入朝做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但是在唐代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中,选拔人才入仕的权力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程序。汉朝时期的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在其管辖区随时考察,选拔出人才后直接推荐给中央,经考核合格后被录用并授予官职。察举制在后期的演变过程中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为地方士族、门阀所控制。东汉末年汉殇帝刘隆继位时还处于襁褓之中,在其继位期间,邓绥太后临朝听政并依靠自己身边的大臣或家人这两股势力,这样就容易造成外戚和朝廷大臣利用察举制不断巩固加强自己的势力,垄断中央选官权力,壮大氏族名望。之后的九品中正制在颁布初期时,其选拔标准是参考家世和才艺品德,同时也剥夺了州郡长官选拔人才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最终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制度工具。伴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也被宣告废除了。

由此可见,“公荐”制度的出现打破了地方士族垄断入仕做官的途径,地方士族子弟想要入朝当官就必须结交中央高官重臣,只用这样才有可能得到他们的推荐并步入仕途。

1。2“通榜荐”的出现

一般情况下,在政界上或文坛上有着卓越地位的公卿名流以及学识渊博的人才有资格向知贡举推荐应试举子。通榜荐是公荐中最为直接的举荐方式,根据相关史料《容斋四笔》“韩文公荐士”条记载:“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於讥议,多公而审。亦有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若贤者临之则不然,未引试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2] 洪迈。容斋随笔·容斋四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99-670。][2]。”通榜荐士通常是由知贡举的好友或政坛上、文坛上有着卓越地位的人向其推荐甚至共同决定及第举子的人选名单。《唐摭言》卷八“通榜”条载:

郑颢都尉第一榜,托崔雍员外为榜,雍甚然诺,颢从之,雍第捱延。至榜除日,颢待榜不至,陨获且至。会雍遣小僮寿儿者传云:“来早陈贺。”颢问有何文字?寿儿日:“无”。然日势既暮,寿儿且寄院中止宿,颢亦怀疑,因命搜寿儿怀袖,一无所得。颢不得已递躬自操觚。夜艾,寿儿以一蜡弹丸进颢,即榜也。颢得之大喜,狼忙札之,一无更易[[3] (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2。][3]。

这则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郑颢担任知贡举时,由于工作繁忙或种种原因而委托崔雍代制“榜单”。但是崔雍并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在郑颢的一再催组织下,于张榜公布的前一天晚上才将“榜单”放在一枚蜡丸中交给郑颢。由于时间紧迫,郑颢也来不及核对审查,只能匆匆忙忙得将榜单里面的名单原封不动的抄录下来,最终放榜天下。从该事例可以看出,及第人选已经在考试之前就已经确定下来了。

综上所述,公荐同应试举子及第是紧密联系的。但是随着科举制度逐渐改革和完善,不糊名和不锁院制度被废除后,公荐制度也就不存在了,行卷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再由范镇《东斋记事》记载可知:初举人居乡,必以文卷投贽先进,自糊名后,其礼浸衰。贾许公为御史中丞,又奏罢公卷,而士子之礼都亡矣。[贾昌朝尝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嘉佑元年,进封许国公,见《宋史》本传]这则材料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唐代科举行卷公荐初探(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2003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