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唐代科举行卷公荐初探(2)

时间:2023-01-04 21:08来源:毕业论文
13 结语 15 致谢 17 参考 文献 18 唐代科举行卷、公荐初探 0 引言 公荐和行卷在唐代盛极一时,到了宋代却衰亡了,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究其原因是唐代

13

结语 15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唐代科举“行卷”、“公荐”初探

0 引言

公荐和行卷在唐代盛极一时,到了宋代却衰亡了,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究其原因是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唐代风靡一时的社会习俗等诸多因素。唐代科举中的公荐制度的存在为行卷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生存空间,而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不糊名[知贡举(主考官)没有提前把应试举子的试卷姓名遮盖起来再进行批改]和不锁院[知贡举(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可以随便出入贡院(考场),并且可以与外界有文字往来]以及中举及第人数的有限性则促进了行卷的兴起与发展。

程千帆先生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系统地研究了行卷,主要从行卷之风的由来以及具体内容等进行详细介绍并总结出了行卷的含义以及对诗、赋、传奇小说等起到过的促进作用。傅璇琮先生在其《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中又对唐代科举公荐和行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补充,对唐登科记考索、唐代取士的考试科目乡贡考试、明经、制举、进士考试与及第、进士出身地区、知贡举、进士行卷与纳卷、进士放榜与宴集以及进士科与社会风气等内容进行分析,论证出了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是相互渗透或相互促进的。

纵观现有对行卷、公荐的研究成果,却很少研究二者对当下的现实意义。故本文主要论述公荐、行卷兴起、衰亡的相关原因,阐述二者对唐代科举考试的利弊影响,并尝试分析其对当下人才选拔方式的启示。

1 唐代科举“公荐”之兴起

1。1“公荐”制度兴起的原因

公荐产生于科举制度的萌芽时期,是唐代科举制度的直接产物。据《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元年》中记载:“故事,每岁知贡举官将赴贡院,台阁近臣得荐抱才艺者,号曰公荐[[1] 毕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9:35。][1]。”从其含义来看,公荐就是指中央官府中有卓越地位、名望的人向知贡举推荐才艺高超的应试举子的一种现象。公荐的产生是由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唐代社会风尚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一个事物如果是时代的产物,那么它就不能脱离该时代而独立生存,反之则会消亡。

在唐代之前,门第家族和门阀士族及第可依靠其优越出身轻而易举的步入仕途,这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惯例。中央官僚子弟和地方士族势力构成了世家大族势力,但中央官僚子弟所占比重较少,而大量地方士族子弟进入京城做官无疑存在向中央夺权的嫌疑,其严重威胁中央统治。鉴于此情况,公荐制度的建立刚好可以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公荐是需要皇帝身边的重臣也就是台阁近臣推荐才具有效用。这样做有利于打击地方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其主要体现在选贤举能和集权于中央这两方面。

在选贤举能方面,公荐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统治者需要贤能的人能够在政治上,军事上提供谋略从而辅助他治理国家。在唐代时期,确实通过公荐为国家选拔了许多文明卓越之士,这些人也是通过知贡举的力荐从而获得了及第的机会。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及第也是公荐的结果。贞元八年(792年),兵部侍郎陆贽担任知贡举,梁肃是当时的著名国学大师和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陆贽就邀请他协助其选拔人才。当梁肃发现韩愈的真才实学之时并极力推荐他,最后韩愈果真及第高中。后来韩愈在为朝做官期间一直以梁肃为榜样,并将古文运动发扬光大。论文网 唐代科举行卷公荐初探(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2003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