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中小学数学衔接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时间:2023-05-07 20:21来源:毕业论文
中小学数学衔接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通过查阅文献我发现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及一线教师研究中小学数学衔接主要是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生思维等方面展开

通过查阅文献我发现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及一线教师研究中小学数学衔接主要是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生思维等方面展开,而对数学课程内容中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综合与实践)的衔接情况研究具体展开的论述相对较少,本人将从以下几何方面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88656

1。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这类文章没有针对中小学数学中具体内容衔接作为论述对象而是把数学教学作为研究重点,侧重点在于两个学段中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差异。例如,王永春在《从初数学的视角看小学数学教学》中列举了初中教材和教法的特点,站在初中的高度提出小学高年级应考虑到初中教学的特点在具体实施教学;浙江湖州初中教师焦蓓蓓的研究则将有轨教学与中小学衔接结合,发挥了有轨教学特点并解决了中小学的衔接问题;黄朝俊以教师教学为思考点,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中学教师要从中小学大纲的差异性,具体知识的相关性、教法的针对性这三个方面重视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的曹培英在关于中小学衔接的研究中,分析了衔接内容和初中需要什么样的小学基础,并提出教学促进衔接的几点:重视数学概念、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说理和表达、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小学教师要加强学生计算的基本功;;苏雪梅的研究在分析了中小学衔接的原因和特点之后,提出了“影子”教学法、“面具”教学法、“桥梁”教学法和“天平”教学法等教学策略。这类文章还有吕则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初步探索》、余春德的《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等等。论文网

2。 中小学数学教材衔接

“教材衔接”研究是客观地从教材文本出发,它不涉及含有主观成分的教学活动,是一切教学、学习衔接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关于教材衔接的研究,我发现大多数文章只研究义务教育阶段中第二学段和第三阶段或六年级和七年级之间教科书的衔接。王雪娇在硕士论文《中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衔接研究——以北师大版数与代数部分为例》以课程标准作为参考标准,选取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数与代数”领域作了研究,通过对中小学教材内容和习题的详细比较,探究中小学在“数与代数”方面衔接的问题并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除此之外,汪立爱的《中小学数学教材衔接点滴做法》、孔凡哲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几何内容的特点和问题》、俞求是的《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的初步研究》等都对中小学的教材编制与实施提出了建议,但这些文章都是对数学内容本身的分析并没有提到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编制上如何体现了“衔接”。

3。 中小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衔接 

从学生思维发展和认知特点角度分析中小学数学衔接,华中师范大学的宋鸿梨在其硕士论文《中小学数学的衔接研究——从思维发展的视角》中指出处于中小学衔接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思维特点决定了衔接过程中学生思维过渡训练的必要;云南师范大学的唐会红在《新课程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与问题表征的研究》则从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问题表征方式来研究中小学生对问题表征的差异和发展。

综上所述,首先,从各个研究类型所占的比例来看,在中小学数学衔接方面对教材内容的衔接性的研究在所有研究中所占比例不大,专门研究“数与代数”衔接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研究者们更倾向于从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等方面提出解决中小学衔接的建议,而事实上教材内容的衔接不仅仅是中小学衔接的基础,更是教师在教学中完成衔接这一步必须所内化的知识;其次,以往的文献大部分对中小学衔接的研究局限于六年级和七年级,而实际上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以整个下雪的学习为契机的,并不是仅仅有小学六年级的学习水平所决定的,局部分析必然导致所得结论的片面性与肤浅性,因此也有必要对已有结论作进一步的完善。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希望在以上方面有所突破 中小学数学衔接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16484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