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数学论文 >

中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究(2)

时间:2017-05-31 16:23来源:毕业论文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师生进行座谈以及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归因分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师生进行座谈以及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归因分析;在文献研究法的辅助下搜集学习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借鉴先进经验,改善适合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策略;继而采用行动研究法用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实践对学生进行良好方法的培养与指导,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最后经验总结法对研究实践进行交流、总结、提炼.
 
1.学习习惯的理论依据
1.1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最早提出了经典性条件反射.他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够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但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都发出铃声,则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只狗就会在只要听到铃声的情况下就分泌唾液.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时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如铃响,那么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伴随的情况下分泌唾液.然而如果只给铃声,而不给它食物强化,则很多次后,由铃声而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就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分泌唾液,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1].
    对此,在学习方面,良好的学习现象一旦出现就应该加以刺激强化,使之成为条件反射即形成良好习惯,良好的行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退.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越巩固,消退速度就越慢;条件反射越不巩固,就越容易消退.因此,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就要给予多次的刺激,让这种条件反射更加牢固,使良好的学习习惯越巩固,就越不容易消退.
1.2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联结——试误"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我们知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不需要中介的作用.学习是一个盲目的、渐进的、反复尝试的过程.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逐渐增加,最终将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代表学习.则练习的次数如果越多,就越容易构成固定的感应结.
1.3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做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理论.他的操作技能培养和训练的方法、强化教学观点和方法以及程序教学等,对教学实践都有一定借鉴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和措施.第一、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培养自觉的学习习惯.中考题中现在对旋转、翻折等一些动手操作的题目有所增加,这就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第二、促进和调节教学的强有力途径是通过强化.在教学实践中得知,及时对小学和初中低年级的学生的进行强化学习训练,对他们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强化的越及时,效果就越好.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强化程序来强化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第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造有意识的强化由学生自己摸索出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
2.1我国学习习惯的研究现状
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先天是相错无几的,而后天的习惯则会相差很大,所以后天的习惯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十分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人的动作大多数是受习惯支配的,但是习惯又不是一律的,有好坏习惯之分.习惯养得好,就会终身受其用,习惯养不好,则会终身受其累.全国高师数学教研会上李兴怀写过一篇文章,文中从具体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个案入手,分析并论述了中学数学教育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与方法.中国现代教育家梁漱溟认为,习惯对于社会和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习惯可使个人的气质、性情与社会的礼俗、制度联系起来,成为个体与社会群体间互相联系的桥梁.人类的生命是由群体和个体两面所合成,而习惯则位于个体与群体之间,为其中介.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完整品德结构发展过程中质变的核心.良好习惯是成功人生之基,是健康人格之根.不同的习惯是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好习惯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而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8]. 中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究(2):http://www.youerw.com/shuxue/lunwen_814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