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机械论文 >

matlab动量平衡发射+文献综述(3)

时间:2018-05-21 15:28来源:毕业论文
由于二战中我国在工业和科技方面比较落后,缺乏自行研制这种武器的能力,故而在美国研制成功这种能够摧毁坦克和土木、混凝土工事的新式武器后,当


由于二战中我国在工业和科技方面比较落后,缺乏自行研制这种武器的能力,故而在美国研制成功这种能够摧毁坦克和土木、混凝土工事的新式武器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对其十分重视,要求美国政府提供此类武器。当时美军装备的无后坐力炮有两种型号,分别是M1857mm无后坐力炮和M2075mm无后坐力炮(注“国内也有资料将其分别称为M2057mm无后坐力炮和M2175mm无后坐力炮,本文采用美国资料骗号)。这两种无后坐力炮均采用断隔螺栓式炮闩,具有击发和退壳功能。M18开闩动作向右,M20向下。炮闩边缘部分设有对称排气孔,M18有2个,M20有4个。排气孔轴线方向与膛线旋转方向相同,火药燃气从排气孔喷出时所产生的扭矩正好抵消炮弹在膛线上旋转所产生的扭矩,故发射时不但可以抵消后坐力,还可阻止炮身旋转。1945年,国民政府得到这两种美援无后坐力炮实物之后即开始着手仿制。1946年7月,第50兵工厂以M18无后坐力炮作为母型开始仿制,根据实炮进行测绘,后美方提供了该炮的图纸。到1947年11月研制成功,兵工署将其命名为“民国36年式57mm无后坐力炮”。但是由于当时国工内业基础薄弱,不能生产身管和炮闩所用的镍铬合金钢,故到1949年所生产的95门炮,质量全部不过关,在射击试验中不是扳机连杆折断就是退壳钩变形,不能装备部队使用。而仿制M20式75mm无后坐力炮时,最后仅仅是完成了一部分图纸。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苏联在无后坐力炮这一领域落后,并不能提供可供仿制的该类武器,军工研究部门开始着手美制无后坐力炮的仿制工作。在对所得图纸和大量缴获实物进行研究之后,于1952年仿制成功52式57mm无后坐力炮和52式75mm无后坐力炮(后改进为56式、56-1式、56-2式75mm无后坐力炮),并开始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1.3 研究目的及要求
(1)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撰写文献综述
具体要求:明确该领域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当前可以实现动量平衡发射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完成文献综述。
(2)根据火炮弹丸发射的设计参数,完成火炮发射机构方案的确定
后坐力:F ≤980N
口径:D=30mm
弹丸质量: M =200-400g
弹丸初速:V=700-1000m/s
具体要求:根据火炮弹丸发射的设计参数,在实现弹丸发射机构动量平衡的前提下,提出多种结构设计方案,并对每一种方案应用相关软件进行动力学仿真计算,选择最优方案,并最终确定弹丸发射结构设计方案,绘制结构设计简图。
 
2 基本理论
本课题研究是以液体为平衡物来平衡动量,这样可以控制火炮平衡程度且可以减小抵消产生的危险区,甚至可以考虑循环利用或者就地取材的方法来增强适应性。为了研究本课题主要采用三个基本理论。
2.1 内弹道理论
常规身管火炮的发射是使火药在一端封闭的管型容器(火炮身管)内燃烧,利用所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膨胀做功,推动被抛射物体(弹丸)向另一端未封闭的管口(膛口)加速运动,在膛口处获得最大的抛射速度(初速),进而飞向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高温、高压以及瞬时特性,在弹道学上被称为内弹道循环,而研究这一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亦即弹丸在膛内运动规律和所伴随的射击现象的学科就是所谓的内弹道学。
内弹道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可以分成以下三个方面:
    (1)弹道计算,也称内弹道正面问题。即通过已知的火炮内膛结构诸元和火炮装填条件计算膛内火药燃气压力的变化规律和弹丸运动规律,以此为火炮武器弹药系统的设计及其内弹道性能分析提供基本数据。 matlab动量平衡发射+文献综述(3):http://www.youerw.com/jixie/lunwen_1603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