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我国钢铁企业的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型升级分析(2)

时间:2021-03-10 20:47来源:毕业论文
16 5.4 吸收先进生产技术,提高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 16 5.5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16 6 我国钢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

16

5.4 吸收先进生产技术,提高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 16

5.5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16

6 我国钢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策略 17

6.1 行业宏观战略 17

6.1.1 转变粗放发展方式 17

6.1.2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17

6.1.3  优化钢铁产业结构 18

6.2 企业微观策略 19

6.2.1有效控制投资风险 19

6.2.2 加强多行业合作和战略协同 19

6.2.3优化投资产业布局,选择合适投资方式 19

结  论 21

致   谢 22

参考文献 23

1 引言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工业。钢铁行业的发展情况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显示出勃勃生机,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高品位铁矿石供应紧张、产能过剩、技术水平落后、产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等问题层出不穷。但现今严重制约我国国内钢铁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钢铁企业产能过剩。实际上,中国钢铁产业的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尽适应的矛盾早已引发政府、企业、专家学者等各界人士的积极探讨和研究。现今我国国内钢铁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应对我国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只能放眼于国际市场。对外直接投资不失为一种非常有力的解决方案。我国钢铁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消化国内过剩产能,还可以同时解决我国钢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基于宝钢的实践案例,分析总结了宝钢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及经验教训。针对于宝钢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了我国钢铁企业在对外直接的过程转型升级的发展策略。为我国其他钢铁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有效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我国钢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论文网

2.1 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钢铁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随着“三线建设”的铺开,在西南、西北建设了攀钢、酒钢、成都无缝管厂等一批新的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由于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确立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了“大跃进”、“超英赶美”、“全民大炼钢铁”等口号。在错误方针的引导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钢铁工业部门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的问题。由于对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就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过分的投入会制约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利税贡献,同其他产业部门相比而言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所以较高比例的投入就会影响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积累。由于钢铁工业是一个资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业,这一阶段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占用了大量的能源。据统计,1978年,钢铁工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7.36%,能源消耗占整个国民经济消耗能源总量的12.97%。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盲目的走上了一条以追求产值、产量增长速度为目标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文献综述 我国钢铁企业的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型升级分析(2):http://www.youerw.com/jingji/lunwen_7121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