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中国国际收支与人民币汇率研究(3)

时间:2023-08-26 09:05来源:毕业论文
进入90时代今后,进出口规划越来越大,对外汇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可是官方汇率的调整却无法跟上形势,1993年上半年我国进口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3。2%出

进入90时代今后,进出口规划越来越大,对外汇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可是官方汇率的调整却无法跟上形势,1993年上半年我国进口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3。2%出口却只增加了4。4%,外贸呈现逆差,外汇储备降低使外汇调剂价最高时达到了1: 11摆布,外汇准则严峻制约了外贸的开展。因而,外汇准则的变革势在必行。

          图1   1953年-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图(直接标价法)

     根据图1,我们可以将人民币汇率制度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 I 952年爬行钉住制时期,以国内外物价水平之比确定汇率,该阶段的汇率政策目标为独立自主,大力扶植出口,适当照顾侨汇,即“奖励出口,兼顾进口,照顾侨汇”的政策。

第二阶段:1953-1972年钉住美元时期。在该时期,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一直保持在I :2。46的水平。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政策最大的特点是人民币币值被高估。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尚处于较为落后和封闭的状态,国内生产的产品仅能自给自足,可供出口的产品数量与品种非常单一有限,所以获得外汇的机会很少。于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我国有限的外汇刺激进口,只能采用高估人民币币值的方法。   

第三阶段,1973-1980年钉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各主要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相伴随的是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下,我国为了避免蒙受损失决定采用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在这一时期,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人民币汇率从1973年1美元兑换2。46元人民币逐步上升到1980年1美元兑换I。5元人民币。   

第四阶段,1981-1984年贸易部门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并存的双轨汇率制,即维持官方汇率不变,而引入贸易内部结算价格,目的则是扩大出口。由于在70年代人民币汇率高估,为了扩大出口,人民币需要贬值,但是人民币贬值又不利用非贸易收入,单一汇率无法兼顾贸易收入与非贸易收入两个方面。因此,在1981年起,人民币汇率形成双轨制,一是对外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适用于国际收支外汇的结算;二是官方牌价,继续采用一篮子货币加权的方法。在这一时期,贸易内部结算汇率固定为1美元兑换2。8元人民币,官方汇率则从1980年7月的为1美元兑换1。448元人民币逐步调整,至1984年7月达到1美元兑换2。3元人民币。 

虽然人民币汇率制度在不断调整,但整体上看,人民币的汇率基本保持低估,简而言之,低估的汇率让出口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而进口企业却要承受进口价格高于实际价格的不利影响。因此,汇率低估毫无疑问是对出口部门的鼓励,并且出口退税的存在让企业即使在产品销售上无利可图,也能够利用出口退税来获得收益,这就更加鼓励了出口部门。   

自90年代开始,由于开放进程的加深,国内企业看是转型从事外贸生产,进入国际市场以扩大收益,并且由于当时中国外汇比较紧缺,国家也希望能更多出口产品以获得更多的外汇,在这种形势下,汇率的低估能够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利用剩余劳动力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汇率以及其他经济政策的鼓励下,出口额在GDP中占据比重不断加大。

汇率低估更有利于中小型企业出口,从结构上看,中国出口部门的产品主要是发达国家淘汰的产业,主要包括劳动力需求较高、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产业还包括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后期的产业。这些产业的有一些共同特点,主要是:产品为成熟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对劳动力价格敏感,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产品技术含量有高有低,但生产过程技术含量不高,很多是依靠标准化的设备生产;存在替代性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出口部门实际上并不能获得发展,只能在规模上扩大,因为发展的前提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不断进步,而创新研发必然占用额外资金,在没有技术积累的前提下,初期的技术研发资金只能构成沉淀成本,很难形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在研发在短期无法取得成果时,研发资金的投入就转化为生产成本的上升,由于出口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很低,企业难以承受这种投入,因此企业资金的投入只能停留在规模的扩大,通过规模的扩大来增加产出。 中国国际收支与人民币汇率研究(3):http://www.youerw.com/jingji/lunwen_19536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