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误区和对策(3)

时间:2021-11-14 19:37来源:毕业论文
3。3 过分注重名师效应 从古至今,许多人都在追随名人,古戏中有名角,孩子们眼中有明星,医院有名医,商店中有名牌,某某名校中有名师真可谓一名

3。3  过分注重名师效应

从古至今,许多人都在追随名人,古戏中有名角,孩子们眼中有明星,医院有名医,商店中有名牌,某某名校中有名师真可谓一“名”惊人。在大多数人眼里,“名”就是楷模,“名”则耀眼。随着家长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视,社会上各类美术培训班,各种各样精美的宣传手册让人眼花缭乱,访谈中家长们表示在无法选择的情况下,美术班学费越贵肯定越好,教师名气越大肯定越好。学前班在学美术的孩子年龄一般在3到7岁,偶尔会有一些托班的孩子,家长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美术,有许多情况一方面是家里没人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培训,送去培训班自己能够安心一点,另一方面是认为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开发智力,多动手动脑能够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选择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采取适合孩子学习的教学方法也非常关键。好的教师能顺利带领孩子走进美术这个神奇的国度,同时能激发孩子认识和表达美的潜能。但是,现在许多家长选择老师时片面追求所谓的名师。大家都知道会做题的老师不一定就是教的好的老师,同样的出名的画家也不一定能教出同样出色的学生,这些名家不一定知道什么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美术教育。

3。4  包办代替幼儿进行美术活动过程

在访谈中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画就行了,也有家长认为如果让孩子自己来就会弄得到处都是,清洁起来很麻烦,于是就不顾孩子的意愿就帮孩子做好了许多事:从帮孩子找位置,摆放画具,削铅笔,准备颜料,打水等孩子画完画还要负责整理画具,倒脏水,洗颜料等等,这些需要孩子去做的事家长做起来似乎更快,变得理所当然了。其实任何一个过程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整个过程才是完整的美术活动过程,家长一味的包办代替只会让孩子觉得无趣,没有准备的辛苦体验,他们就不会感受到自己创作的成功与快乐。文献综述

以上都是家长包办代替比较轻的,还有些家长甚至会替孩子创作。觉得孩子不会画了,就帮孩子想好在哪里可以画什么,要涂什么颜色,将一切都为孩子想好了。那孩子只需要机械的填满家长的想法。儿童美术是儿童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孩子愿意用美术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才是美术创作[ ]。可是家长都把这些创作好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受到压制,随着这些包办代替的加深,孩子会慢慢变得依赖父母,从而失去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孩子通过美术创作宣泄自己的情感,是自己得到心理的满足,家长要做的事就是不帮忙,只需要微笑的鼓励孩子,使孩子在绘画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信。

3。5  忽视学习欣赏与幼儿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创作倾向于外化,欣赏则偏重于内化。创作表现更为直观的能看出儿童的进步,受到家长的关注,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也正是看中了这点,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家长满意,更多的侧重于教孩子画,而对于内化的欣赏评论则没有过多的关注。欣赏评论的学习领域则更加注重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帮助孩子形成对美的感知,建立审美心理。儿童在经过欣赏学习后,对美有了自己的体验,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会下意识的模仿,其美术创作作品的质量会进一步提高,减少儿童无目的随意作画的几率。

3。6  片面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3。6。1  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作品 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误区和对策(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8501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