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流动儿童的道德动机特点研究(3)

时间:2021-09-28 21:10来源:毕业论文
1。2 道德动机的概念及理论 道德动机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的内在动因。它也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由认知成分(如道德判断)和情

1。2  道德动机的概念及理论

道德动机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的内在动因。它也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由认知成分(如道德判断)和情感成分(如道德移情)所构成[ ]。由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带来的内部动力,会促使人们自发自觉地产生道德信念,并推动其完成某种道德行为。

上世纪出现了许多道德理论,多数理论都集中于道德推理(如,科尔伯格)的作用,其他人重视道德情绪(如,霍夫曼)的作用。传统的道德动机观认为,道德动机的来源是道德推理和道德情感,它们在道德功能中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每一种道德动机理论都只强调道德动机的某单一成分,并把该成分看成是道德动机的基本内容。例如,乔纳森·海德特(Haidt)的社会直觉论就认为道德判断的原因是道德直觉[ ]。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传统的道德动机理论逐渐显现其局限性,即单一的成分并不能较好的推测道德行为。例如,哈迪(Hardy)的研究认为道德推理和亲社会行为无明显相关,而道德同一性与亲社会行为有积极的相关。布雷西(Blasi)的研究认为,道德自我是连接道德判断与行为的桥梁,核心是道德同一性。尼科尔森(Nickerson)等人认为道德同一性是维持道德行为的关键因素[ ]。

近些年,对道德动机的研究不再仅仅强调某单一成分,而是形成一种道德整合观,这给学者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学者们认为,除了道德理解和移情,自我同一性也在道德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本次关于流动儿童的道德动机特点研究,在传统道德动机的研究方法基础上,参考了目前的道德动机整合观,并将道德动机划分为5个维度,即:敏感、判断、行为、认同和同一性。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聚焦于江苏省的流动儿童,鉴于流动儿童的数量和规模,突出以淮安、南京、常州、苏州和无锡为主要研究区域。主要以学校班级为单位,随机选取符合条件的小学生共150人作为研究对象。去除无效问卷后,得到115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54人,女生61人,问卷有效率为76。67%。论文网

2。2  研究工具

在道德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参考道德测验工具,包括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和詹姆斯·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DIT-2),自编《流动儿童的道德动机问卷》。

问卷由两大部分组成,首先是被试的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出生地、现在居住地、年级、父母打工方式、居住方式、姊妹情况、就读次数、搬家次数等。接着是问卷的主体部分,包含以下五个维度:敏感、判断、行为、认同和同一性。

问卷共114个项目,每一个项目被试将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程度,并计分。其中敏感维度有28个项目,从“完全反对”到“完全同意”依次由“1”到“4”计分;判断维度有26个项目,从“绝对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依次由“-4”到“4”计分;行为维度有5个项目,从“会帮助”、“说不清”到“不会帮助”依次由“1”到“3”计分;认同维度有35个项目,从“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由“1”到“4”计分;同一性维度有20个项目,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依次由“-2”到“2”计分。其中判断维度和同一性维度为方便数据的分析,经过转换,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

2。3  研究程序

流动儿童的道德动机特点研究(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8242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