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流动儿童成长过程良心特点道德发展心理健康(2)

时间:2021-09-28 20:41来源:毕业论文
1。1。2 流动儿童的 现状 流动儿童是在现行的城乡政策框架下,儿童随流动人口流入后因无流动地户口,而无法享受与同龄儿童同等的由政府负担教育经费

1。1。2 流动儿童的现状

流动儿童是在现行的城乡政策框架下,儿童随流动人口流入后因无流动地户口,而无法享受与同龄儿童同等的由政府负担教育经费的义务教育机会,同时也被排斥于乡村正式的教育体系之外,成为被“边缘化”的庞大儿童群体。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推算:我国其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1982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随着这一群体的壮大,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2]。

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得不到保障。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经常随着父母工作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搬迁,生活环境就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的平均工资普遍低于城镇居民的工资,流动儿童的物质条件普遍低于城镇儿童,让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环境选择的权利。

教育方面的制度对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不够完善。由于户籍的限制,流动儿童无法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即使进入了正常的公立学校学习,也需要负担高额的借读费,给其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目前也有一些专门为打工人员子女开办的学校,但是这些学校一般设立的地点比较偏远,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匮乏,想让孩子上去一点的学校学校却又负担不了高额的教育费用,这让很多家长力不从心。

家庭方面来说,打工人员由于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很少有空闲时间来陪伴教育孩子,由于工作调动,生活环境也随之变化,流动儿童需要重新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和自卑,渐渐产生“隔阂”,影响其身心的发展。文献综述

1。2 良心的定义

不同理论学派对良心的定义有不同方面的侧重。社会认知理论侧重于儿童道德方面的发展,如对道德问题的理解评价以及推理能力,认为良心的发展是价值内化的必需品,将良心发展与道德问题的理解和归因能力联系起来[3];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关注儿童的道德情感以及内疚感,认为良心的发展(超我)是儿童4-6岁时对父母的敌对情感和对性的焦虑补偿结果。社会学理论强调儿童的自我调节和抵抗诱惑物的能力,强调价值内化、同情心、内疚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基本中间过程是情感和动机的过程。道德抑制被定义为有条件的回避式应答[4]。

综合各方观点,良心是以“道德自我”为基础,一种积极的利他情感。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目的性随机取样,问卷对象为部分学校一至四年级学生。在江苏省淮安市广州路小学以及江苏省淮安市新区实验小学做访谈并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6份,回收率90。6%。

2。2 研究工具

自设问卷,根据编码手册设计十个不同维度,每个维度相对应部分问题,有几个不同的判断标准。维度包含: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恭敬心、公正心、孝悌心、责任心、诚信心、宽容心和感恩心。量表信度系数为0。72,效度为0。73。

2。3 研究过程

本次测验是以团体为单位,采取纸笔施测的方式,由任课教师和研究者协同指导学生完成问卷。问卷调查所获数据直接用spss 17。0专业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良心不同维度的差异

表1 良心特点

M SD

恻隐心 3。1991 0。63270

羞耻心 流动儿童成长过程良心特点道德发展心理健康(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8241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