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3)

时间:2020-07-28 21:22来源:毕业论文
通过对西方对话理论发展的简单梳理可以发现,对话的发展呈一个球形,从教学领域拓展到文学文体,从文学文体发散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领

通过对西方对话理论发展的简单梳理可以发现,对话的发展呈一个球形,从教学领域拓展到文学文体,从文学文体发散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领域,最后又被拉回到它最初诞生的地方——教育学领域,并且其内涵得到不断丰富,从最初的简单的你问我答,发展成为以人为中心,追求心灵交流的一种精神对话。分析比较西方学者对于对话理论的研究,还可以看出虽然运用领域不同,但是存在共同的理论支点——基于人性的思考,相互作用的对话。并且被我国现当代教育学者当成是新兴的教学手段不断地引进我国教改的园地,其实,这样的对话理论在中国古代传统教学中已经初现端倪。下面的一段将在中国传统教学实践中发现与西方对话理论的交集。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二) 中国教学实践

谈到中国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众所周知,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他的许多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孔子认为教师并不是单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教师既能够发挥其博学者的作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又能够在与学生相互的切磋中获益。《论语》是孔子学生编撰的记载孔子言行的书籍,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现。该书多采用对话体的形式,通过记述孔子与门人的对话来体现其思想(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苏格拉底的辩护》相像),虽然是最典型的“你问我答”式,但是其中表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平等的师生关系。例如《论语·八佾》记载: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0](P170)

通过注释,可以对这段话做如下解读:学生在学习诗经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向教师请教,教师就字的本意做了说明,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举一反三,进一步思考认为这首诗能够借用来比喻礼与仁之间的关系,教师听了学生的话,也受到了启发,虚心向学生学习,从而获益。《论语·八佾》这段记载说明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双向发展的,知识在主客体双方共同的参与中激荡出来。孔子提倡的交谈式的教学方法,无疑与“苏格拉底教学法”不谋而合。

战国后期,孟轲的学生乐正克总结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写成《学记》,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吧、教学问题的论著。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四字箴言——“教学相长”: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11](P150)

这段话形象地将孔子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加以概括,浓缩为“教学相长”,为我们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与戴维·伯姆提出的“双赢”概念具有本质上的相似,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绝对的知识的施事者,师生双方都扮演受事者的角色。

孔子的教学实践可以算得上我国最早将对话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的,而乐正克提出的“教学相长”也可以算是“教学对话”的理论雏形。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朱子读书法,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他所说的读不是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是“熟读”,在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精思”,前者突出的是读者对于学生对于文本的了解,而后者强调的是文本意义生成的方式,西方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文本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所以,“熟读精思”可以被看成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运用到教学领域,就是注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朱熹的“熟读精思”的提出,将教学视角从最初的师生关系对话发展到重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成为语文传统教学的新方法,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学领域的一次创新。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5703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