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以公民教育塑造公民德性(2)

时间:2023-10-01 21:59来源:毕业论文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关于公民德性的探讨则始于西周,并且由此衍生出生态德性、德性主义 经济 伦理等思想,后以儒家教义为主要内容,侧重约束人的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关于公民德性的探讨则始于西周,并且由此衍生出生态德性、德性主义经济伦理等思想,后以儒家教义为主要内容,侧重约束人的德行。与古代西方哲学界的研究情况相似,并未对“公民德性”有明确的定义。直至当代中国由于受到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影响,哲学家们也纷纷开始针对“公民德性”进行了探讨。张宜海在《公民德性研究》中认为公民的德性包括公民道德德性、公民理智德性、公民实践德性三个方面,且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 王国银则认为“和谐”是德性概念的核心,这其中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三方面和谐,王国银虽然结合了当代社会的诉求,但对于“公民德性”的解读较为狭窄,甚至于可以说并没有明确“公民德性”的概念。论文网

事实上本文所研究的“公民德性”既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用以作为衡量标准的“个人德性”,同时也不等同于上文所提到的“德性”,而是作为“德性”的一个从属概念。我们通过对古今中外哲学家们关于“德性”的解读以及后来对于“公民德性”的深入探讨,并结合其含义(即公民德性是作为公民的内在涵养与外在表现的总和)将对所要探讨的“公民德性”内涵从整体上划分为了两大方面:公民知识德性和公民行为德性。

(二)公民教育的内涵及其作用 

我们常说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教育不仅仅是对我国,它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前文作者提到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将“德性”与“公民德性”两个不同的概念划上等号,事实上大多数人也经常混淆了“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同样也有着显著的差别。

谈到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教育,而教育其实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我们常说的学校教育其实是狭义的教育,即专门组织的教育。广义上的教育在教育学上的定义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我们所说的公民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我们把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称为公民教育,狭义上的公民教育则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

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教育还是公民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合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并使其能够推动社会文明进一步向前发展。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公民教育”虽然意义上更倾向于广义上的公民教育,但又更为有侧重点,即以塑造良好公民德性,培养促进人类社会良性发展类人才为目的所采取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

(三)公民教育与公民德性的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培养公民德性的问题上首要任务就是应当对公民不断地进行道德训练,强化人们的德性习惯。而这其中的道德训练其目的就是使人的道德习惯符合当时社会的公序良俗,稳定社会环境。从其实施手段和目的来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道德训练是属于公民教育范畴的。文献综述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总体保持着高速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科技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在物质享受上日益得到了满足的同时,却也忽视了精神世界的构建,使得公民德性的发展曲线走向呈下滑趋势,造成公民德性世界与物质世界脱节的局面。而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的渗入更引起了理性文化和德性文化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在缺乏合理的引导下公民自我意识开始变得模糊。一方面人们开始渴望面向自身的欲望而试图挣脱德性的束缚,一方面却又无法容忍那些生活在没有以公民德性作为约束环境中的人群。并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道德帝”、“网络暴力”“校园暴力”等词汇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使得人们对于社会和自我的认识陷入了迷茫,对传统公民德性发出了质疑。在《我国公民教育内容构建研究》中刘晓艳指出公民教育“解决的是个体公民的全面素质和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问题”。  以公民教育塑造公民德性(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9657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