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郭初阳语文教学方法研究(2)

时间:2023-08-26 21:28来源:毕业论文
一、郭初阳语文教学方法归纳 (一)互文性阅读教学 互文是古诗词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参互成文,含而见文,指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或上下两句,看

一、郭初阳语文教学方法归纳

(一)互文性阅读教学

互文是古诗词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参互成文,含而见文,指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或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而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文本理论,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孕育而生。论文网

互文性,也被称作“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书《符号学》中提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拼凑,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 ]对互文性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以热奈为代表的狭义的定义指出:互文性是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广义的互文性以巴尔特和克里斯蒂娃为代表,此种定义认为: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 ]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在其《叙事学词典》中对互文性下了一个较为清楚易懂的定义: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 ]

在此基础上,教师将“互文性”这一概念引入了语文课堂教学。互文性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入先时、同时或后来的文本,把课文置于众多的相关性文本群中,在不同文本的相互映照下,引导学生挖掘文本隐秘的意义。[ ]互文性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更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变革。在郭初阳的课堂实录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的内容旁征博引,知识深厚,充满了思辨性和批判性,这是他精心准备的结果。就像他的好友蔡朝阳在《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中的序二中说的那样:“多数时候是这样:为了阐释一句话,就跳进书海,多方搜求,仔细考证,只为了给学生一个多元的阐释空间,呈现创造的多种可能。从这一点说,他是这样一个有心人,既拥有广阔的学术视野,从而超越现实的功利计较,又拥有做具体事情的能力,从而一直立足课堂,知行合一。”[ ]在语文教学中,郭初阳查找大量资料,用互文性的教学方法解读文本。他将文本置于一个大环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加以解决。

在对教材文本解读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郭初阳在解读冯骥才的《珍珠鸟》时运用的互文性的手法。他“引入了彭玲的《囚鸟》、筱敏的《鸟儿的理想主义》、希区柯克的纪录片《群鸟》、司马光的《放鹦鹉》、欧阳修的《画眉鸟》、黄永玉的《飞来与我们喝早茶的金丝雀》、鲍尔吉·原野的《啄露而歌》等一系列关于人与鸟的歌曲、文章以及影片,以及关于囚禁的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二六七号病房》和斯蒂芬·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展示出作家冯骥才的责任感:抢救文化、写出《一百个人的十年》;在这个背景铺垫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理解文章内容,思考《珍珠鸟》中‘信任’背后影藏的东西。”[ ]郭初阳就“笼子”、“囚禁”等问题概念进行了横向和纵向无限延展,他查阅大量的资料,集中搜集、比较了古今中外与此相关的文学文本、影视等材料,引领学生一步步地深入探究、分析,启发他们就相关材料自由的联想和思考,扩充了他们原有的思维容量,最终得出了“中国作家自由缺失的下意识”的结论,在庞大的材料和证据中,可谓是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文献综述 郭初阳语文教学方法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9547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