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论马克思生活哲學對费尔巴哈的超越【4294字】

时间:2023-06-18 08:54来源:毕业论文
论马克思生活哲學對费尔巴哈的超越【4294字】

[内容提要]以比较生活的本质。主体。目标为具体的切入点,揭示两种生活哲学的本质差别。文章认为,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开显出生活哲学的崭新视阈。这是对费尔


[内容提要]以比较生活的本质。主体。目标为具体的切入点,揭示两种生活哲学的本质差别。文章认为,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开显出生活哲学的崭新视阈。这是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超越,实现了生活哲学范式和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折。

[关键词]生活哲学/费尔巴哈/生活思维

[正文]

论文网

费尔巴哈哲学止步处正是生活哲学的起点。的生活哲学无疑是在批判和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这种超越不仅体现在生活的本质。主体。目标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生活哲学实现了话语转换。生活思维的重要转折。本文拟就此作一对比,从而显现出生活哲学的本质特征。

一生活的规定

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都以生活作为研究对象,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不同。对生活本质的不同规定构成费尔巴哈与生活哲学“不同的界域,也成为的生活哲学“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逻辑支柱。对费尔巴哈的超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现存的生活到历史的生活,二是从宗教生活到立足于生产活动的全面的生活

首先,费尔巴哈所理解的生活“本质上是市民社会的生活。在费尔巴哈看来,生活“即是利己行为以及日常生活,即是对快乐与幸福的追求本身,即是享受爱“。然而所有这一切在看来只是市民社会的生活,而不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生活,尤其不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对此,评论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57)恩格斯在拿费尔巴哈的哲学与的哲学比较时也说:根据费尔巴哈的道德论,证券交易所就是最高的道德殿堂,只要人们的投机始终都是得当的。“(239)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费尔巴哈没有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市民社会,没有看到市民社会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费尔巴哈缺乏实践的观点。虽然他也曾说过:一般说来,实践的观点也就是生活的观点,根据这种观点,我把自己作为个体或个人与我之外的客体。主体或其他人发生关系。这些关系的综合就构成生活本身。“(111-112)但是从费尔巴哈的文本整体性上来看,他对生活“的内涵规定是狭隘的,他将人的生活“的本质规定纳入他的自然主义框架中,视人的生活与动物的存在为等值的。而在看来,动物的生存是一种自然规定性,动物自己不能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而人的存在却是历史性的,是具体的,不能把某一时代的生活当作是适用于所有时代的普遍生活。

其次,在市民社会的生活中,费尔巴哈特别突出的是宗教生活。宗教应该说是探讨费尔巴哈生活哲学不可略过的重要维度。在费尔巴哈的生活哲学中,宗教生活成为人的生活“独特性之所在。在这里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因为在费尔巴哈看来,动物只有单一的生活,而人却具有双重的生活。在动物那里,内在生活跟外在生活合而为一,而人,却既有内在生活,又有外在生活。人的内在生活,是对他的类,他的本质发生关系的生活“,(26)也就是宗教生活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其二,在他看来以往宗教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他希望通过宗教批判来还原人的类本质。将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思考可清晰地呈现出费尔巴哈哲学生活“的宗教特征。从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中的诸多论述,可见生活哲学对生活“的规定。特别强调的不是宗教生活,而是生产生活。单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论述为例。认为: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活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46)。在这里不仅指出了生活“的本质规定即是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而且指明了人的生活是由自己创造。生产自身生命的活动。因为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身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46),是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样,在看来,生产生命的活动是人之生活“的实质。生产成为生成生活“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在对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比较中,对人的生活“作了进一步的展开,从而凸显出人的生活“的内在规定。他说: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与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人则不同于动物,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活动“;同时,虽然动物也生产“,但是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相比较却具有原则的差异,具有如下的一系列独特之处_即(a)人的生产是全面的“,(b)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c)人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d)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e)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7)。这样,哲学中生活“的真意也就很清晰地显露出来了。一言以蔽之,生活哲学之生活“即是人不断创造自身的活动本身。由人的生产的全面性规定了人的生活是一种全面的生活。宗教生活只是全面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这一侧面同其他侧面一样,是由生产决定的。

二生活的主体

无论是费尔巴哈还是,他们所谈的生活都是指人的生活。生活的主体是人,而且只能是人。这构成了费尔巴哈和生活哲学共同的出发点与关注点。然而人“的含义,在费尔巴哈哲学的语境中与在生活哲学中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味。费尔巴哈从类“的角度理解人,把人理解为感性的。与他人处于感情关系中的肉体存在物;则从人的活动(早年也把人的这种活动称作人的类“特征)中考察人,把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都奠生产活动。实践活动之上。这种本质的差异不仅构成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哲学与生活哲学不同的价值取向,而且成为后者超越前者的起点,从而实现了生活哲学“的思维GM。

费尔巴哈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指出,人是作为‘类’而存在的“,在基督教的本质中又强调人具有类意识。类本质,从而把动物与人区别开来;在未来哲学原理中,他再次说人是一种普遍的实体“,是一个能意识到普遍性的普遍者,是自我意识的类“(206-216)。他对人的类“本质的界定是以自然界为出发点,并且立足于自然界的真理之上“(523)。费尔巴哈认为,他对人的类本质的规定并非空穴来风,儿是以全部近代哲学史作为依据的。

首先,他试图批判和纠正法国18世纪唯物主义对人的看法。笛卡尔曾经说动物是机器“,在此基础上,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认为人是机器“。费尔巴哈认为,这只是从机器。动物和人的共同性方面来看的,没有从它们各自的类特征去考察。因此,他首要的任务就是把人与动物划分开来。在他看来,第一,人不仅具有受动性,更为重要的是具有主动性,而机器或动物则只是被动的;第二,人超越了机械性,是自由的,而机器则只承载着机械的必然规律。动物有感觉,但只有人才有最发达的感性,只有人才有爱的感觉。爱使人自由,人在感觉中。在爱中达到与自然的和谐或自由状态;第三,人是一种完满的存在,人的本质具有整体性。在此基础上,费尔巴哈甚至注意到了人的活动的作用:能够把人从自然界抽出来吗?不能!但直接从自然界产生的人,只是纯粹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许多植物。甚至动物在人的培育下发生了如许的变化,以至在自然界根本找不到它的原形了“(247)。在这里,费尔巴哈认为,人是感性存在。理性存在与社会历史存在的统一体,人的本质中包含有自然本质,但并不能归结为自然本质。可惜的是,这种思想在费尔巴哈那里只是一种萌芽,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更谈不上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工作是由完成的。

其次,他批判黑格尔哲学将人“作为绝对理念的外化环节,作为纯粹的理性人“,转而强调人的感性属性,反对把人当作精神实体,强调人是感性实体。他首先反对将人的肉体与灵魂分裂开来谈人,强调这种分裂开来谈论人只不过是一种理论上的分割;在实践中,在生活中,我们否定这种分割“(209),因为人的本质是感性,而不是虚幻的抽象‘精神’“(213),人的最内秘的本质不表现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中,而表现在‘我欲故我在’的命题中“(591)。这样,在费尔巴哈眼中,肉体。感官是人的本质,灵魂。意识则在一定意义上是非感性本质,但二者都导源于感性的自然。我所吃所喝的东西是我的‘第二个自我’,是我的一半,我的本质,而反过来,我也是它的本质“(530),这直接表明了人就是人所吃的东西“。由此,费尔巴哈的感性人“也就在反对理性人“中凸显出来了。

再次,费尔巴哈曾说过人的本质包含在人和人的统一之中“,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区别的实在性上面的“(185)。从这一点来看,他对人规定的视角已从人与动物。人的理性与经验实在的统一性,切换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中,显露出费尔巴哈试图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去寻求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合理性意向,从而成为规定人的接洽处“。但费尔巴哈在研究人的类本质时,关注的并不是人的历史活动,而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人的宗教“中的本质规定,也就是理性。意志和心“。他在其著作中反复说到: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没有宗教“;(26)人自己意识到的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爱“(27-28)。这样,在费尔巴哈哲学的语境中的人“即是人之共性,是与现实的个人“相背的抽象的人。一般“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意识的人“。理智的人“和爱的人“。

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是以直接扬弃费尔巴哈的人“论为起点的。首先清理了费尔巴哈的人“论的局限与错误。说:他[指费尔巴哈_引者注]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爱的关系“(79)。在批判的基础上,认为作为生活主体的人决不是费尔巴哈哲学中的类主体“或内在的。无声的“孤立的单个人“,而是现实的个人“,即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规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73),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71-72),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71)。这就扬弃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理论视角,生成了生活哲学在主体问题上现实的。历史的与未来的思维,形成生活哲学新的出发点。

[1][2]下一页

论马克思生活哲學對费尔巴哈的超越【4294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7812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