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浅析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茬儒家伦理學中的地位【2611字】

时间:2023-06-10 08:59来源:毕业论文
浅析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茬儒家伦理學中的地位【2611字】

浅析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儒家伦理学中的地位

儒家教育思想虽然强调了受教育者对于既定的社会秩序和伦


浅析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儒家伦理学中的地位

儒家教育思想虽然强调了受教育者对于既定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的服从,但同时也包含着主体性的道德意蕴。本文从1。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2。汉代董仲舒的主张;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王阳明的主张来探寻儒学中对人性的思论文网想论。

一。先秦创始时期的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

先秦尤其春秋战国时代应当说是一部先秦儒学的发生期或酝酿期。而此间的所谓儒学,则又可称之为原典儒学“或者孔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贵仁“。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孔子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仁“涵盖了一切善的言行,包括孝。悌。忠。恕。信。恭。敬。宽。敏。惠等许多道德规范。孝者,父母也;悌者,兄弟姐妹也。孝悌之爱所要解决的就是血缘之间的相亲相爱。今之孝者,以为能养。至于犬马,皆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之?“此所谓不敬者,则不孝。而忠恕之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的就是忠道。恭就是对人民要恭敬;宽就是对人民要宽容;信就是对人民要讲诚信;敏就是要敏捷,提高办事效率;惠就是惠民之爱。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把这五条做到了,就是仁了。

另外儒家还提倡礼治“,礼“内涵着和“的制度伦理,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礼“从行为规范变成约束人心的内在要求,提升为社会生活的自觉意识。

就人性论而言,儒家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儒家提出的道德修养过程是:志――学――思――行,以此来达到修养的最高境界。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认为,人能存其心,养其性“,人应该把存性养性的道德修养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法。

荀子提出的隆礼重法的政治思想是以其化性起伪“的性恶论为哲学基础的,而荀子的天人相分“的自然观的思想模式运用在人性论问题上自然引导出性伪之分的命题。也认为人性恶是天然的,而后天的善“则是人为教育的结果,这叫做伪“。虚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名)

二。汉代时期的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他把儒家思想归结为三纲五常“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一统维护政治上的统一。他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提出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很符合当时武帝要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使儒学成为传统主流思想。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主张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认为性是由天决定的,是天使人性有善。有恶。圣人之性“善,斗筲之性“恶。这两者是不可改变的,而中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他说性是天生的质朴,虽可以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通过教育的结果。既然民需要教化才能善,而谁来实施教化呢?当然是统治者,即君王。君王是顺天之意来完成这项任务的。君王要顺天之意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他把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交给了承天意“的圣王“。

三。宋。明理学时期的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

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朱子语类卷十三)在人性论和认识论方面,宋明理学把天理“和人性联系起来,认为天理“在人心即为性“,性即理也“。强调人性本善,后世之人有贤“。愚“之分,是由于气禀不同,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认为浊气“和恶性都是人欲,人欲横流,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要人们存天理,去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倡导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心学集大成者,创立了以良知为中心的心外无理。心理合一的伦理学说,这是他道德修养的特色内容。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良知之外别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他认为良知是人人所固有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天聪明“,因而良知是应该能够完全体现在人们的行动之中。但现实中许多人明知父当孝兄当悌,却不能做到孝悌,从而导致知与行的分离。

总之,两千年来,中国学术思潮受儒家影响很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规范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随着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再次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呼唤儒家思想重回身边,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首先儒家思想是一种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中的文化。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包括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等方面的内容,最注重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注重对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习惯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儒家思想中以人为本,崇义重德,以仁。礼。义等为道德规范;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方法。其次,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大多为教育者。学者。经历了历朝历代不断的完善和发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形成完整的道德伦理思想,虽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这对当代人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仍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对加强个体道德修养,提高国民素质和对青少年的道德培养具有可行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浅析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儒家伦理学中的地位

浅析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茬儒家伦理學中的地位【2611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7533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