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认知行为视角下的积极人格教育【3932字】

时间:2023-04-29 23:17来源:毕业论文
认知行为视角下的积极人格教育【3932字】

认知行为视角下的积极人格教育

一。认知行为视角下的人格解读

什么是人格?心里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581页)中这样描


认知行为视角下的积极人格教育

一。认知行为视角下的人格解读

什么是人格?心里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581页)中这样描述: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人格是有每个人所具有的态度价值观愿望,情感,和习惯以独特的方式结合的产物。关于人格“的解释,现代汉论文网语词典有三种解释:一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三指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类似的关于人格描述很多,在心理咨询原理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郑希付,2008年8月)一书中,作者将人格概念的描述总结为四个方面的趋势:

第一种,罗列式概念,就是将概念的外延加以罗列的模式,常用的语言句式为:人格是……的总和“。这样的描述有两个缺点,第一是罗列的外延(现象)多且不能尽数罗列。第二忽视了各个外延(现象)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层次性概念。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层次性概念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使人格特征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而最高层次的属性或特征具有统合的作用。

第三种,适应性概念。此类概念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

第四种,区别性概念。如果说前面四种概念都反映了人们在人格上的共同性的话,区别性概念更多地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更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特性方面。

这些描述没有给时间有限,内容承载能力有限的教育活动提供指导;有些理论强调人格的遗传影响甚至决定作用,成为教育的实施的阻力。从人格理论的功能看,这些理论描述多数为评价人“的特点提供了支撑,比如人格分类,人格测试等等。对于以改变为诉求的教育活动来讲,指导意义不大。

那么,在教育诉求改变的目标下,如何理论人格理论那?怎么进行教育操作呐?

考察这些理论的评价模式多是采用了归纳式的推理逻辑,即列举某人的多个行为特征,然后总体评价这个人如何…这些逻辑模式在心理测验的编制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那么,我们改变了某个人的行为特征,以行为现象特征为基础的归纳性评价的人格评价的结果会怎么样?很显然,由于证据的变化(评价规则没有变)会引发评价描述结论的变化。

我们认为,人格教育首先要确定人格评价理论下的那些可以变动的行为现象,就像心里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581页)中描述的: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我们要解读或分解行为模式“,而且这样的解读要带给教育的可操作性,这是教育实践的要求。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基本框架为:S-O-R框架(S-客观事物;O-人的认知;R-人的反应。),它认为人的认知O“对人的反应R“具有决定性影响。而多数人格理论对人的人格评价就是建立在的对人的反应R“的观察特征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人的反应R的特征制约着人格评价。

人格教育是否有效?从测试评价的角度看,影响结果的有两个问题:标准问题和依据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修改标准而达成结论的改变,我们要做的是使可观察的行为现象依据发生改变。一句改变了,结论一定发生变化。

如何改变人的行为特征?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从技术操作上为我们带来丰富的参考和操作指导―改变人的认知O“,进而改变人的行为特征R“。

二。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下的认知与认知改变

认知是一个多意概念。它可以指人的认知加工过程;还可以指人们认知加工过程后的结果输出,即我们所说的对某事儿的想法“;也可以指人们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等等。

贝克等人的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中,首先把认知现象化为想法“,其追求的改变目标不是想法“而是行为反应。透过人的想法“的改变而达成情绪行为的改变,其改变的最终目标是情绪行为。这和我们传统的思想工作不同,我们传统的思想工作会把着眼点放在人们的想法上,专注于想法的表达。

想法与观念不同。在传统的思想工作中,想法和观念往往是混同的,但是这里是有区别的。一个人的想法“对当事人的当下行为状态具有支配性的影响作用个人主观评价性描述。想法具有针对性,指向具体的事物;它引导当事人的行为指向某一个具体事务;同时引导行为状态的表达方式。观念,往往是作为知识经验而存在,因参与思维活动影响思维结果而发挥作用。观念往往那个表现为知识。比如,什么样的人是坏人,这是一个标准,是知识经验。这个标准在遇到一个人,回答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时,它就发挥作用,影响思考结果并引导行为。知识经验不直接影响人的当下行为情感状态。知识经验并不直接影响情绪行为状态。

想法“产生的基本路径:想法=情景信息+知识经验+生理状态。想法的具体内容影响情绪行为状态与特点,想法的具体内容有收到产生想法的过程特点所制约,就像一个写字,字体写得如何是受写字习惯制约的一样,我们要体现矫正的就是影响想法内容的思维习惯特征。

三。积极人格教育―思维习惯的识别与修正

具有积极人格“的人的行为特征是:坚持。乐观。自信。愉悦。富有成就感等等,相对而言,消极人格“的人的行为特征就是:放弃。抑郁。悲观。被动。自我贬低等等。当我们把这些描述为行为。行为状态的时候,认知行为疗法为我们提供了促进改变的途径――想法“决定行为(状态)。如何知道一个人的想法“?一般来说只能是语言表达渠道,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内容的来了解这个人对某事的想法。

那么,怎样的想法“能促进积极的行为情感状态呐?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想法“是积极的呢?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LearnedOptimism)一书中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考察人们想法的模式。

想法“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人们面对自己遇到的好事儿“与坏事儿“的自我解释,透过解释的语言内容可以分析看出一个人的解释风格,这个解释风格也就是一个人的认知思考习惯,也是影响想法“具体结果进而影响行为情绪状态的主要因素。

(一)时间要素

人们在解释遇到的事情时,一定会涉及到时间要素,即某个事情的影响有多久。对于好事儿“而言,如果认为影响时间越久,这个人越乐观;对于坏事儿“,如果认为影响时间越短,这个人越乐观。相反,这个人越悲观。

(二)影响面有多大

好事儿,坏事儿都会给当事人带来影响。那么,当事人如何看待事情的影响面呐?对于好事儿“而言,如果认为影响面越大,这个人越乐观;对于坏事儿“,如果认为影响面越小,这个人越乐观。相反,这个人越悲观。

(三)整体与局部(人格化)

好事儿,坏事儿对人的影响是个别的局部的影响还对整体全部的影响。对于好事儿“而言,如果认为影响是整体的,是本质的,这个人越乐观;对于坏事儿“,如果认为影响是个别的,暂时的,这个人越乐观。相反,这个人越悲观。

(四)希望与绝望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一种特点,并不一定表达为现实的状态。心理品质如何?我们要看的是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行为反应及其倾向,而不关注其语言评价或语言表述的内容。

四。以矫正解释风格的积极人格辅导模式

(一)发现自己的解释风格

解释,是人们日常都会发生的思考现象,帮助首训者找到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的现象并不困难。比如,你可以回忆一下,近一周来你遇到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儿?先说事儿,要具体描述,以确认确实发生并且这个事儿在受训者的生活经验里,具有真实性…;第二,谈谈你的看法或感受……

(二)区别解释与事实

在生活中,人们把解释的事情往往当成真实的,客观的,的确如此。怎么,让受训者看到这是一个对某事情的看法,这种看法与事情的真实情况不一定一致是一个问题,也是必须要做的缓解,否则就导致辅导终止与失败。一般操作的策略有三种:一是横向比较,别人怎么看的;二是个人经历验证,寻找受训者本人曾经的经历,探讨当时对事情的看法与这个事。

(三)发现解释风格

如何发现某个人的解释风格?一是通过观察多个性质相同的事件的解释内容,寻找一致性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风格。我们可以让受训者描述多个好事儿。坏事儿的经历,然后让其解释。马丁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LearnedOptimism)一书中给出了一个较好的测试,通过测试可以让人很好地了解自己的解释风格。

二是通过语言内容寻找解释风格的评价点:时间要素的问题;影响面有多大的问题;整体与局部(人格化)的问题等等。

长时间的收集评价性语言:将来;一向;没有时间量词的描述,如我完蛋了,没有希望等等。关于悲观的影响力的描述:所有的;大多数;读书没有用(相对读这个书没有用是普遍的影响)等等。整体与局部(人格化)也会在语言中体现:比如,数学得了98分。解释我数学一向很好,这是整体性的解释,具有积极性;如果说,这次我很运气,这是个别的解释,具有消极性。真正的识别能力的形成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

(四)激发改变动机,促进改变

讨论一个解释是否正确或者是否可以被接受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般人评价一种解释是否正确往往在意于解释的内容是否符合某些人的倡导,比如父母怎么说,老师怎么说的等等,或者来自某些道德理论的教化等。在培训时一定要跳出这样的评价逻辑,我们主张从行为情绪的客观后果来反观引发情绪行为的解释是否足够。有力或者是否要加以改变。

这里使用了一个正确“评价的环节,其意义不是真的讨论正确与否“,因为人们倾向接受正确“的事情,拒绝不正确“的事情,所以讨论正确与否只一个激活改变动机的过程,从理论讲很难找到评价一种解释正确与否的真正的标准。

(五)改变促进

重新解释过去的经历,可以先列出多个事实经历。要分好坏事实,然后回忆以前怎么看的,写出来;接着,进行训练式的改写……

畅想未来,假如将来的某一天遇到什么事情,你会怎么样想……

体验分享,就是接受初期培训后,过几天大家聚到一起谈最近发生的事儿,你是如何看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理论研究问题,也是一个实际操作的问题,上诉的实际操作部分作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培训课题的方案得以实施,反馈效果明显。

认知行为视角下的积极人格教育

认知行为视角下的积极人格教育【3932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328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