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哈佛大學通识教育的革新历程研究【2217字】

时间:2023-04-18 23:04来源:毕业论文
哈佛大學通识教育的革新历程研究【2217字】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革新历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81-01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革新历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81-01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自论文网19世纪初美国博德的帕科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一词提出以来,近年来,有很多的研究者对其概念进行了一些界定,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概念的各种表述基础之上,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界定: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二。哈佛通识课程设置的发展史

历年来,哈佛通识课程的设置经历了五个明显的阶段:选修制“。集中与分配制“。名著课程“。通识教育计划“以及核心课程“。

(一)选修制的形成

随着19世纪工业GM的影响,美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资产阶级的社会比例持续增高,教育在历史的变革下,也进行了相对应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1876年,深受德国柏林大学的教与学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设置以开始引入选修课为主;1879年,取消三年级必修科目;于1884年,废除必修课;1885年,一年级的必修课才被压缩;1886年,选修课才基本建立起来,学生需要上18门课程,修够足够的学分,学分制度建立。1870―1910年,自有选修课风靡全美国,但难以确定哪些为学生的共同必修课程。

(二)集中分配制的形成

选修制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全职业的课程局面,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其仍存在很多弊端,学生的自由选择太过自由,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选择的仍然是以后对自己职业发展有利的课程,这与大学开展选修课程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为了解决这种弊端,于1909年,劳威尔主张取消自由选修制度,于1914年在哈佛大学全面实行集中与分配制,建立主修和分类选修制度,要求学生在16门课程中,必须修有6门主修某一学科或领域,4门则在文学。自然科学。历史。数学四个分类必修之中任修一门,另外6门可以自由选修。集中分配制的建立改变了以往选课混乱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与博的矛盾。

(三)名著课程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美国社会实用主义盛行。在教育方面,大部分高校趋向于科学教育。职业教育及专业教育,实用重于学术,强调学生社会经验的获得,而知识的追求沦为实用性教育的附庸。导致很多人盲目崇拜物质文明,忽视了理性原则,以致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降。哈佛大学的校长赫钦斯为改变现状,组织发起芝加哥计划“,他认为,课程设置要体现自由化“和人才化“,将整个课程合并为人文科学部。社会科学部和生物科学部。

(四)通识教育计划的形成

于1943年,哈佛校长科南特成立了专门委员会,以专门研究通识教育的问题,1945年,该委员会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书,书中描述了哈佛大学即将实施通识教育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构想,揭开了哈佛大学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的序幕。1951年哈佛大学正式推行通识教育计划。按照通识教育计划规定,第一,一。二年级的学生要从自己所在系中选修门专业课;再从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别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各选一门;另外还须从其他系的课程中至少选6门。第二,三。四年级也设有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学过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者,不得选修三。四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第三,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可以选修一部分三。四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但是考试的要求不同。第四,学生不得选修属于同一考试组的两门课程。这样一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得很紧密,而且先后有序,互相衔接。它吸取了以前的课程制度的优点,并加以综合,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修制度。该教育计划为哈佛大学后期核心课程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核心课程的形成

1973年,哈佛校长博克任命罗索夫斯基为为理院长,并让他提出课程设置计划,1976年,罗索夫斯基组织的研究共同基础课程的小组提出核心课程“体系,1978年,正式形成核心课程计划,1979年,哈佛大学文理正式实施核心课程计划。该计划将基础课分成了6大类(最初为5大类,道德伦理与社会分析是合在一起的)。10个领域,每个学生必须从其中8个领域中各修一门课程方可毕业。1982年,核心课程代替了通识课程,四年所修32门课程中,16门为专业课,8门为选修课,8门为核心课程。

三。哈佛通识教育理念的发展史

19世纪初,哈佛大学认为在文学和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对立,我们反对在数学与古典文学。科学和形而上学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狭隘的选择。我们要兼容并蓄,并使他们发挥出最大益处。“但未将其通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1909年,劳威尔取消自由选修制,推行集中分配制,通识教育理念初现端倪。

19世纪40年代,科南特在哈佛大学推行通识教育计划“,推崇的是要素主义教育哲学。赫钦斯开设的名著课程旨在实现其通识教育的理念,但是由于名著课程本身的不足和局限性,它并没有在其他高校得到推广。

博克被任命为哈佛校长期间,致力于通识教育的改革,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通识教育,他倡导核心课程,当时,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所认知的观念。1982年,核心课程代替通识课程,大学本科教育包括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观念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可,通识教育已经从一种教育理念发展成为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革新历程研究

哈佛大學通识教育的革新历程研究【2217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071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