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质量观探微【5783字】

时间:2023-04-13 23:06来源:毕业论文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质量观探微【5783字】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质量观探微

作者简介:殷柯望,中国矿业大学文法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张长立,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质量观探微

作者简介:殷柯望,中国矿业大学文法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张长立,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文法教授委员会主席,研究方向:领导科学。管理思想。主义政党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论文网7/j。cnki。1009-0592。2016。06。108

高等教育质量观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变革与发展过程中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高层次科研人才处于数量庞大但质量偏低。拔尖人才奇缺的难堪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事业都迎来了新常态“,要想走出一条既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绝非易事,高等教育也必然面临着新常态“。现状引发着我们对高等教育的思考,也推动我们主动对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观念做出改变。当前,有很多人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希望能急切寻找出一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路径。其实,如果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是一个客观现实的话,那也是一定的价值判断之上的,我们不能离开具体问题而空谈质量。我们必须说清楚如今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新常态“下我们应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现实问题。

一。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范式转型

高等教育质量观“,顾名思义,指的是我们用什么样的角度去审视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在我们看来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一方面,我们对某个教育成果进行评价时,会在不经意间运用某个标准去给予它质量高“或是低“的评价。另一方面,当被要求具体说明你是用怎样的标准去看待它时,似乎又觉得很难一下子说清楚。由此可见,这一概念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纵观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对高等教育质量“一词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可谓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有不同的主题,质量标准也是个发展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质量标准。与之相对应,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认识不断发生转变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看待这种转变:一是从强调质量的原有规定性“到强调主体需要“的转变,二是从为当前的社会“培养人才到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转变。在此,我想将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

(一)合格质量观“阶段

瑞典教育学家胡森曾经提出,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就是指高等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结果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这是一种典型的合格质量观“。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存在明显的这一倾向。国家机构为教育设置出某种预期要达到的目标,并为此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作出相关规定,高校以此作为参照,进行学科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如果高等教育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目标或规定,这种教育就是具有高质量的教育。

(二)顾客“导向的质量观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原有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做法逐渐受到挑战,高校学子在就业时往往面临买方市场“,如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原地,所谓合格人才“也不过是合格的废品“罢了。于是,人们开始关注个人以及社会当前的需要。在此阶段,人们试图对高等教育需求主体进行需要类型和层次的分析,并根据其需要进行教育改革。学者彭未名认为:所谓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机体在运转。发展过程中满足其自身特定的内在规定要求与社会的外在规定需要的一切特性的总和,它是内适性需要与外适性需要。内在的认识论质量与外部的政治论质量的有机融合与统一。这样的质量观实现了从客体性教育质量阶段向主体性教育质量阶段的跨越,学生作为顾客“,其需要逐渐得到了重视。

(三)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阶段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高等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仅仅将学生视为顾客“来满足其需要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形势。同志曾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这提醒我们不仅要研究和改造旧的课程体系,更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及时把最先进的思想。事物。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知识引入到教学中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根据这一计划,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质量目标,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对现有岗位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且要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业能力。创业的本质是一种创新的行为。活动和过程,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归根到底,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总也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可见,新常态“下我们所需要倡导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种引领未来社会。通过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来实现社会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是一种适度超前的。凸显发展取向的教育质量观。

二。当下高等教育质量观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世界上任何一种高等教育质量观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也没有任何一套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可以成为亘古不变的通用标准“,对教育质量的认识自然应当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目前我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难免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甚至是误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质量评估主体认识不清

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校级机构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但在院里或系里,却大多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质量评估系统。由于高校院系多。学科差异大,单靠校级机构一把抓很容易造成一些教育质量问题被掩盖,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往往会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质量的评估也不一定要局限于高校本身,完全可以引进多个主体,尤其不能忽略学生本人的感受。教学质量的评估必须要有多主体的互动,其根本目的是发现问题,并加以诊断和改进。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教学质量管理的思路也必须有所革新,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更具适应性。

(二)对教育结果的考核存在数字迷信,容易导致忽视实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等教育阶段,往往一门课程的结课都需要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考试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本身没有什么过错,考试分数本身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如果一味将高等教育的质量用数据来体现,甚至对教育结果的考核完全依赖考试,就会导致学生只看重知识的占有量而缺乏动手实践的欲望。动手实践的能力很难被具体的数字表征,却是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因此,我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检验不能简单地采用能够观察到的并能直接测量的数字形式,这种数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教育质量管理领域的霸权。

(三)教育流程模式化程度过高,带有明显的机械性,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培养模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学形式为主,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年限较为固定,缺乏变通性,学生对教师的讲课照单全收“,没有掺入太多个人的思考。这就使得教学这样一种创造性劳动变成了机械化的组织管理,没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起互动的桥梁,缺少没有思维的碰撞,难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造成的后果便是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数量增加了不少,却依然缺乏社会亟需的创新型人才。于是,我们会看到很多毕业生抱怨找不到工作或是薪水过低,一些创新型企业反而存在大量空缺岗位,可以说是求贤若渴“。

(四)对人才质量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精英主义“倾向,不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改善

中国自古以来无论升学还是致仕都必须面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因此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必然带有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尽管这些年已对高校的专业目录和教学目标做出了多次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精英主义“的教育理念仍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例如,高等职业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才在设立,其初衷自然是希望能培育出一批技术骨干,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不少学校仍然仿照本科教育的模式去制定教学规划,从本质上说,这显然是受精英教育思想荼毒过深导致的。我们必须明确,一定的竞争和筛选是完全必要的,否则极易导致教育过度“现象的出现,但面对21世纪全球日益激烈的全方位竞争,依靠精英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无助于改善高等教育结构,也不利于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精英化色彩仍显浓厚,成为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

三。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决定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主题。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创新无疑是这个时代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最重要主题,也是中国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的强大引擎。在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自身。高校学生。社会以及政府皆不能置身事外,每个主体都必须为此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意识,既重数量更要重质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必须要对人才的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仅注重专业教育的发展,更要致力于对学生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为此,高校决策者必须把教育质量视为高校的生命线,在高校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想着满足于现状,墨守成规,把所有的学生按一个模子去刻,一味去追求数量,而要不断反思和改进,对教学过程和结果不断进行反馈和总结,改变那些妨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课程体系,大力推动如卓培计划“。高校创业大赛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项目,努力构建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相对接的创新教学体系。高校扩招后出现的人才质量下降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不少学生的创新意识亟待提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思维枯竭的求职者必将被残酷无情地淘汰。因此,在师资建设方面,高校应当尽量吸纳国内外优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拥有较多创新成果的教师投入到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将他们视为高校最宝贵的财富。

(二)把高校学生纳入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去

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检验最终还是要体现在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上的,受传统教育官本位“思想影响,往往人们只会看到高校自身和社会在检验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很少想到学生本身同样也是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主体。一般认为,学生在所学领域不过是入门者,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对所受的高等教育质量作出合理的判断。不过,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将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和负责的参与者。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将学生纳入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去是完全符合客观现实的。首先,学生向高校支付了学费,那他们自然有资格去衡量高校提供的教育是否满足他们个人的需要,这当然也是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次,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高校当然不能只看到教师的教“,而应该更加注意学生的学“,只有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另外,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包括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客观评价,也应当包括对教学内容更新是否及时以及创新思维激发等多方面的评价。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学生本身的认知是具有一定局限的,因此把学生纳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起到激励的作用,意在使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更为多元化,而不是把它作为高校管理者以教学质量问题“为由对高校教师进行惩戒的一个指标,因而是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创新这样一个大趋势的。(三)社会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确保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目前,我们迎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经济转型和保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并成为20世纪80年代个体户创业浪潮。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创业浪潮后的第三次创业浪潮。在各个社会群体中,大学生无疑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实践,既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无形之中又增加了许多社会的就业岗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当然,创业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在校学生由于没有资金来源并且经验不足,在创业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种问题。为此,社会有必要为刚踏上社会的高校学子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例如,银行可以为这些学子提供小额创业贷款,企业可以为高校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可行性分析与技术支持。之所以强调社会大环境的重要性,是因为如果社会大环境无法形成合力,那么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即使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也得不到充分检验。如果人们的创业热情无法被充分唤起,高等教育就很难为社会造就一批新的生力军。

(四)政府要给予高校更多的发展自主权,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用竞争推动创新,以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近些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未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形成有效的竞争,高校总体上还没能充分感受到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和动力。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市场竞争可能会带来高校管理的混乱与无序,但这种看法忽视了市场竞争对保障高等教育长期健康有序发展的积极作用。就现状而言,目前支撑一所大学运行的经费来源在于国家拨款和收取学费,而由于中国的教育管理模式本身具有较强的行政指令性,加上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环节中处于垄断地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较多的束缚,难以及时反映市场的需要,甚至通过跑部钱进“在体制内争夺资源。同时,过于依赖政府扶持,缺乏竞争意识,也难以使高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创新上,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这个属于创新创业人才的时代,政府应将高等教育经费按照创新科研项目分配而非直接分配给学校,进而引发鲶鱼效应“,促使各高校在科研实力的大比拼中竞争经费。另一方面,面对这些创新成果,政府也要注意做好创业资本与创新成果的对接工作,让这些创新成果能够较快实现产业化,反过来推动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要打破教育经费的取得单纯依靠政府的固有观念,适当引进民间资本来扩充高等教育经费,如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让一切有益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源泉充分涌流,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良性循环之中。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质量观探微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质量观探微【5783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5920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