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内隐理论视角下小學生課堂问题行为的成因【3019字】

时间:2023-03-27 22:20来源:毕业论文
内隐理论视角下小學生課堂问题行为的成因【3019字】

内隐理论视角下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一。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伴随班级授课制产生而产生的,是课堂管理研究中的


内隐理论视角下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一。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伴随班级授课制产生而产生的,是课堂管理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中,违反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影响正常课堂的教学秩序。教师教学。自身及他人学习论文网,并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消极影响的课堂行为。①

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界定主要从质“和量“两个维度进行。从质的维度上看,主要是看学生的行为是否破坏课堂秩序,是否违反班级规定。从量的维度看,主要是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否经常发生;问题行为的强度是否影响了课堂纪律或他人学习;问题行为的持续时间有多长。②

在研究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过程中,有一点必须强调,即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认知水平的限制,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不能以此作为学生优良。好坏的判断标准。

二。内隐理论

内隐是指相对于外显而言的。为常人所难以关注到的心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因素,它难以为人所察觉,却真真实实存在着,并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内隐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是包含了内隐智力理论。内隐个性理论。内隐压力理论。内隐领导理论。内隐绩效理论等理论的理论体系。Ross(1989)在研究内隐理论和个人成长历史建构关系时认为,内隐理论是类似于图式的一种认知结构,包括对事件特征的内隐特性的具体信念,以及对时间特征稳定与变化条件的一系列原则。③

最早的内隐概念是Polany在1958年的人的研究中提出的内隐知识的概念。他将知识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内隐的知识是指我们在实践中运用而难以用言语表达。传授的知识,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1985年,Sternberg也提出了内隐知识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行动定向的知识,在没有他人直接帮助下获得,它帮助个体达到他们个人所认为是具有价值的目标。“内隐知识具有自动性。粗糙性。抗干扰性,外显知识根植于内隐知识,外显知识的积累。理解及应用都依赖于内隐知识,外显知识是被意识到的内隐知识,内隐知识是外显知识的根源。

本文所提及的内隐理论并不是内隐智力。内隐个性。内隐领导等内隐理论体系的子理论,而是从心理的角度关注个体情感。意志。兴趣等易被常人所忽略的因素来分析问题的思维倾向。

三。内隐理论视角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个体的心理特点是个体行为表现的心理因素。行为主义倾向的学者在分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原因的时候,会从刺激。强化等角度思考问题。因而会得出,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于老师的管理方式不当,从而给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强化,促使了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然而,从小学生内隐的心理特点来分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会有不同的解释,具有如下特点。

(一)渴望被关注。

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尊重的需求。社交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小学生尚未踏入社会,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主要由父母承担,因此这两项在正常情况下能得到满足。而更高级层面的爱与尊重的需求则需要父母。老师。同学等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得到满足。小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具体表现为渴望被关注。在我们对某位学生的访谈中,有一位同学这样跟我们说:老师只关注那些成绩好的,从来都不点我起来回答问题。“这反映出,这位学生极其渴望被老师关注,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二)意志品质薄弱。

小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特点,意志品质尚未发展完善,易出现上课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等课堂问题行为。在我们的观察中,常常发现一些学生上课时东张西望。不看课本。发呆等,这些情况在我们发放的问卷中却并没有反映。在对老师上课时,你会怎么做?“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中,96百分号的学生选择了认真听讲“的选项。在分析这个差距的原因中,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还不能意识到自己上课的状态。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处在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向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思维方式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思维能力水平不断提升。但是这个提升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学生是不平衡的,很多学生思维的抽象水平及意志品质并不是很完善。

(三)兴趣不稳定。

小学生年龄特点在兴趣上表现为极易对某一新鲜事物产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又极易被其他信念刺激所转移。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每当将做某个游戏或者看某个视频的时候,学生普遍表现出十足的兴趣。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或者视频的播放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其他方面了。在我们的问卷中,对于你喜欢哪个科目?“问题的回答上,70百分号以上的同学都选了3~4个科目,只有少部分同学选了1~2个科目。这表示他们自己本身对自己的兴趣不清楚,而且兴趣不稳定,极易改变。

四。内隐理论视角下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从小学生情感。意志。兴趣等内隐心理品质的特点,我们分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教师的关注度不够。

目前的小学班级规模普遍是30人以上的大班化管理模式。因此,教师在精力分配上,不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倾向于点成绩好的同学发言,每堂课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近40人的课堂,真正与教师对话的学生10个都不到。这样不均衡的课堂互动方式,导致教师的精力在学生的分配上不均衡。那些经常没被点到的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老师不会点我起来回答问题,老师不关注我。学生被关注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他就会通过其他方式来代偿渴望关注“需求的缺失。(二)生理发展不平衡,意识品质薄弱。

虽然小学高年龄段的学生可能已经处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水平已经达到一定深度。但是就整体而言,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尤其是在意志方面还十分薄弱,具体表现在注意力很难集中。易分心。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经常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其实,这种现象是那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表现。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不应该对其经行批评。指责,而应该积极引导,在课堂上与不同的学生的加强互动,用丰富的刺激(故事。图像。互动等)吸引其集中注意力于课堂。

(三)兴趣多样而不稳定。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极易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因此他们的兴趣随时可能产生;又由于其兴趣具有不稳定性,这种兴趣常常又会稍纵即逝。因此,即便一些年轻的老师通过视频。游戏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但还会有部分学生会分心,做其他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做的是选择游戏。视频。图像等新鲜刺激方式吸引学生时,要注意这些刺激的本身的变化性。就是要选择本身具有变化性的刺激来吸引学生,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扩大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这种生生间的交流会将课堂的新鲜刺激成几何级放大,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四。结语

从内隐理论理论的视角分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可以发现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源不是教师管理方式不善,而是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在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的独特表现,教师需要对小学生阶段性的心理特点特殊处理。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从其心理特点的角度因势利导地选择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策略,才能达到改善课堂秩序的目的。

注释:

①张彩云。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知觉[J]。中国特殊教育,2007(8)。

②李莹,彭秀芳。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述评[J]。中小学管理,2005(10)。

③周劲波,杜丽婷。内隐理论及其解读[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4)。

内隐理论视角下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内隐理论视角下小學生課堂问题行为的成因【3019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5327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