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化学论文 >

两个对称双-三齿配体的合成及表征(2)

时间:2021-10-28 21:15来源:毕业论文
8 2。2 L2的合成与表征 9 2。2。1 实验仪器 9 2。2。2 实验药品 10 2。2。3 实验原理 10 2。2。4 实验合成部分 10 2。2。5 产品表征 11 2。3 Zn-L2配合物单晶 13 2。

8

2。2 L2的合成与表征 9

2。2。1 实验仪器 9

2。2。2 实验药品 10

2。2。3 实验原理 10

2。2。4 实验合成部分 10

2。2。5 产品表征 11

2。3 Zn-L2配合物单晶 13

2。3。1 Zn-L2配合物单晶的合成 13

2。3。2 Zn-L2配合物单晶的晶体参数 13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1  绪论

1。1  配位化学的发展

1。1。1  经典配位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有关配合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300年前,配合物普鲁士蓝( PrussianBlue)最早被发现记录。它的化学式为FeIII4[ FeII( CN)6]3。最早对配合物做相关研究的是法国科学家塔索尔特( Tassert),索尔特发现了氯化钴,其化学结构为 [ Co( NH3)6] Cl3。索尔特使用CoCl2与NH3。H2O反应,没有制出Co(OH)3,反应结束产生了晶体,最开始索尔特理解为某种复合物,分析该晶体后(和碱反应后没有产生氨气,同时溶液中也并不存在Co3+),索尔特意识到了自己结论的错误性。索尔特得出新的假设,Co与NH3 两者是互不分离的,同时索尔特使用Ag+发现溶液中存在Cl-。索尔特的发现,引起了其他科学家的注意,之后很多科学家参与进来。对于这个发现,在当时还没有理论可用,科学界统一称其为复杂化合物,也就是现在所谓的络合物[1]。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科学家们通过计算摩尔电导去分析这类络合物,由此可以得到每个络合物所包含的离子数。以此同时,大量有关配合物的实验技术得以发现和拓展。只是对于配合物的理论解释远远不够[2]。配位化学最早的理论提出者是瑞士化学家维而纳(Werner),配位化学理论由此开始。在量子学说、分子轨道学说以及价键学说等一系列学说的产生后,配位化学迎来了高速发展。诺贝尔奖获得者Wilkinsen和Fisher[3]经过不断努力制得二茂铁夹心化合物,带来了全新的配合物概念。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齐格勒和纳塔( Ziegler-Natta)找到了大大促进烯烃聚合的催化剂,性能优良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大量出现,1967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是来自德国和英国的化学家艾根(M1Eigen)与波特 G1Porter),他们对金属配合物的生成机理做出了正确判断[4,5]。截止目前,已有超过20位化学家因为对配位化学研究上的突破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配位化学当前处于高速发展的趋势。论文网

1。1。2  配位超分子化学

通常意义上理解为配合物包含配体以及中心离子两部分, 能够提供孤对电子和相当量不定域电子组合而成的分子(或离子)是配体, 能够接受孤对电子或不定域电子的离子(或原子)是中心离子, 二者通过配位键经过某种空间构型组合而成。之后得到的配合物与传统的配合物理论, 不全相同。比如无机酸根添加到多铵大环中从中后,可以提供孤对电子或不定域电子的配体就不存在了, 可以结合孤对电子或不定域电子的中心原子也消失了[6], 也就是说这里不存在配位键, 由此配位化学的范围远不止于此。

1。1。3  晶体工程

晶体工程被作为探索配位超分子化学的关键, 晶体工程在1960年由Schmidt首先使用。1970到1980年直接该理论的研究没有得到进展。1980年后由于实验方法上的改进, 化学家们对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等问题上有了深入层次的理解。由于这些深入层次的理解, 晶体自然就被归入到超分子的范畴里[7]。科学家们显然对晶体更感兴趣, 致使超分子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热门前沿。发展到现在, 晶体工程已经作为超分子合成的关键所在。 两个对称双-三齿配体的合成及表征(2):http://www.youerw.com/huaxue/lunwen_8391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