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安康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2022字】

时间:2023-07-09 08:57来源:毕业论文
安康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2022字】

安康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

一。安康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安康市辖9县1区,209个乡镇。


安康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

一。安康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安康市辖9县1区,209个乡镇。全市总面积23529平方公里,山地面积21764平方公里,占92。5百分号。2004年末总人口29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0万人,城镇人口44万论文网人。全市17-50岁农村适龄劳动力154。7万人,剩余劳动力73万人。2009年外出务工人员50。1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3。65万人,增长37。4百分号,外出从业人员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35。33百分号。近5年,全市累计劳务输出93。8万人次,实现36亿元。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额的60百分号来自外出务工。2010年劳务输出工作又有新发展,劳务输出规模达到45。5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17。2万人,组织培训11。6万人,实现就收入18亿元。

2。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

目前城乡及地区依然存在很大差别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从流向来看,主要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据统计全国2004年外出务工人员的70百分号流向东部地区,安康转移的劳动力中流向东部地区为60。61百分号,中部地区为12。15百分号,西部地区为27。24百分号。由于安康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西部贫困山区,故农业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流动距离相对较远,2004年外出劳动力中跨省流动(离开本省到外省务工)的农民工占外出务工农民工的74。3百分号,跨省流动的比例比全国高23。3个百分点,比西部平均值高20。8个百分点。从外出从业人员务工的地点看,2005年上半年在县级以上的城市务工的人员占71。9百分号。其中:在直辖市的占5。92百分号;在省会城市的占17。9百分号;在城级市的占35。8百分号;在县级市的占12。28百分号。

二。安康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1。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认为,只要城市收入水平高于乡村实际收入的30百分号,农村劳动力就必然会向城市流动。的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经济差距长期以来客观存在。据统计从1978年至200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8472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从133元增加到2622元,但是同时收入差距也有所扩大。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比为2。6:1,基尼系数为0。25。2003年城乡收入差距从上年的3。11扩大到3。31或3。51,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如果考虑到农民的收入还要用于生产性投入,并且农民很少能获得城市居民那样的社会福利补贴。那么,实际收入差距有可能比这更大达到5:1甚至6:1。

2。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致使耕地面积减少

1999年,国务院提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致使安康人均耕地面积减少。2000-2001年安康辖内紫阳。岚皋。平利。旬阳。白河5个县被国家列入退耕还林试点县,两年完成退耕还林39。8万亩,截止2004年底四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80。54万亩,工程涉及十县区209个乡镇,1864个行政村,34。42万农户。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全市年平均耕地面积为426。02万亩,90年代减少到388。13万亩,年平均减少37。89万亩。2000年为338。79万亩,2001年为317。72万亩,2002年为299。15万亩,首次下降到300万亩以下,2003年为284万亩,每个农村人口平均1。15亩。

3。劳动力转移的效仿效应

据统计2003年安康外出打工者的年平均收入为农业劳动者收入的3倍即年收入4500元左右,己转移劳动力对待转移劳动力的效仿作用表现得特别明显,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年轻劳动力,特别是从学校刚毕业的学生,在心理大都对农业生产有较大的排斥力,农业收入低,靠农业难以较快改善生活。随着各种媒体。信息的介入,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产生强烈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而从事农业难以实现他们的愿望,于是出现求富心切的年轻人一味向外打工。

三。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人口生存对土地的压力,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

对多数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来讲,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样,即使是那些主要劳动力己经转向从事非农业活动。非农收入己经成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家庭,虽然他们增加收入己经不在依赖于土地,也并不会轻易放弃所承包的土地,他们仍然将所承包的土地视为家庭所拥有的基本保障。

2。对地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造成了农业劳动力在数量上的快速下降。文化素质水平上的降低。在年龄结构上偏大,对正常的农业生产造成影响。一是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文化水平越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越强,对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贡献越大,对新技术的掌握也就越快。越全面,因而这部分劳动力转移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强。而与之对应的是老龄农业劳动力文化水平一般不高,利用机械和先进技术能力有限,不可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会影响农业结构的调整。考虑到自身因素,老龄农业劳动力一般只能从事管理简单的农业活动,必然会导致种植结构单一,农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三是影响人们对农业的信心。高素质劳动力的转移无疑给人们一个暗示,从事农业无利可图,这种暗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目前和潜在的农业劳动力尤其是中青年劳动力对农业的热情。

四。对策与建议

托达罗指出,为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不能单纯实行工业扩张,而应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政府应当改变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要把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他认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消除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不能主要依靠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应发挥农村和农业内部在转移。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中的作用。

安康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

安康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2022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415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