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农村社會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低效的成因及對策【2920字】

时间:2023-07-07 21:05来源:毕业论文
农村社會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低效的成因及對策【2920字】

内容提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使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处于低谷阶段。为迅速改变这种被动


内容提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使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处于低谷阶段。为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本文在分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现有制度运行低效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基本设想。

关键字:农村养老保险保险制论文网度保险基金养老金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始于20世纪80年代,养老保险制度的规范在90年代以后才真正开始。1991年2月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要求以县为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自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1992年底已有3500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1995年10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采用: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基本原则。到1998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达到高峰,年度农民参保人数已经接近500万人,累计参保人数达到8025万人,积累养老基金达到166。2亿元。1998年以后,由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降使得养老保险金的补偿率下降,更重要的是养老保险金的缴纳过高,而同期参保人员世纪能够领到的养老金太少。以2003年为例,参保人员每年人均缴费的已经达到1590。36元,而同年度符合养老年龄和条件的农民人均可领到的养老金仅有492。15元,平均每月41。01元,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开始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223。9万人。为尽快改变这种落后局面,党的十六“以后,党中央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并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连续在2004年和2005年下发了关于农村问题的两个一号文“,各项农业政策逐步在农村落实,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农民流失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东部一些发达的地市开始恢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低效的根本并没有得到。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低效的原因,找到相应的改善对策,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低效的成因分析

长期以来,农村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对现行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和国家补贴缴费为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认识不足,同时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长期处于低效运行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之一制度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人口众多,老年人比重过大。人口总数从1992年的117171万人到2003年增加到12922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由84996万人下降76851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由72。54百分号下降59。47百分号。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百分号,其中农村老年人口为5938万,占全国老龄总人口的67。4百分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不断延长,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农村4-2-1式的家庭也在增多;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很快,但消费水平的同时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使农民实际的购买能力下降。另外,目前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还没有产生参加养老保险的需求。

2。农民收入水平低,缴费压力过大。长期以来农村人口众多,城乡农居民收入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农村人口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城乡农居民收入确出现了加大的剪刀差。1990年农民人均收入686元,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为1510元,居民收入是农民收入的2。20倍;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到2622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8472元,居民收入是农民收入的3。23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增加。如果按照城乡固有的收入差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比率应保持在农民收入总额的15百分号以上,养老保险制度才会有效。以2003年的农民人均收入为例,每个农民每年需要缴纳393。3元,每月缴纳32。78元,这一缴费比率目前对大多的贫困农民来说是有困难的。

3。缺乏国家的财政支持和集体单位的配套交费。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强制行的缴费制度,个人缴纳工资总额3百分号-8百分号,企业为参保职工配套缴纳10百分号-15百分号,并且国家还要每年通过财政拨款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统计,截至2004年12月31日,国家财政向城镇职工的各种保险拨款累计额达1538。64亿元,其中财政预算拨款1148。35亿元,国有股减持收入261亿元,彩票公益金收入129。28亿元。国家财政拨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城镇居民参加的各种保险,唯独对农民参加的各种保险缺乏财政拨款。没有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农村的村级单位大多没有独立的资产和固定的收入,乡镇政府是通过财政资金拨款维持运行的。

4。养老基金的运营及管理不合理。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主要依靠银行存款。委托贷款。购买国债和财政补贴收入,只有少量基金参与股票或直接投资。由于管理不够规范,管理费用和投资损失过高,很难保证农民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2000年养老保险基金的对外投资收回本息有困难的占基金总额的6。39百分号,约为12。49亿元,已确定不能收回的基金占基金总额的0。68百分号,约为1。33亿元,年度管理费用为3百分号,约为5。87亿元;2003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为7。6019亿元,不算投资损失,只计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的费用合计就高达7。2065亿元。没有集体和国家的资金支持,农民自己缴费形成的养老保险基金又无法实现增值。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低效具有必然性。

5。银行利率的持续递减。1993年银行存款利率为10。9百分号,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初期的有效运行,主要是由于银行利率较高的缘故。1997年以后银行先后8次调低息,2002年银行存款利率下降到1。98百分号,这段时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困难,运行低效主要是银行利率下调的原因。2004年开始上调利息,由上年度的1。98百分号调高到2。25百分号,这对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极为有利。

6。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标准过低。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统计,2003年农村参保人员223。9万人,其中乡镇企业参保人员139。7万人,累计参保人数5428万人,当年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员共有197。6万人,人均每月领取养老金只有40元。如果扣除乡镇企业职工的参保人数和相应的养老保险基金,只计算农村农民的缴费和养老金的发放,按照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农民的参保年龄为20-60岁,分2,4,6,8,┅,20十档缴费,若每月缴费2元,十年后参保农民每月仅能够领到4。7元的养老金,15年后每月也只有9。9元,这样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

7。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是依据民政部门制定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和国务院转发民政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两个不具法律性的文件在运行。个人的缴费和集体的配套交费都不具强制性,国家的补贴也没有在具有强制性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予以确定,这也注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低效性。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约束和强制性地执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把相关的事项通过法律化的予以规定,利用法律。和法规来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有效。持续性地运行。

三。改进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会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而最终得到彻底解决,但这一制度的推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和效果,必须要进行科学地规划和管理。为彻底改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弊端,不断提高起运行效果,我们以科学。有效。创新为原则对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以下改革设想:

农村社會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低效的成因及對策【2920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321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