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与社會工作介入分析【4297字】

时间:2023-07-03 13:17来源:毕业论文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与社會工作介入分析【4297字】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分析

当前,中国在对农村老年人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的无偿帮助方面还不健全,农村人口老龄化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分析

当前,中国在对农村老年人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的无偿帮助方面还不健全,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已经比城市明显加快,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中国即将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现代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家庭养老功论文网能弱化,老人护理的问题因此越发凸显,家庭中因子女外出工作或学习,老人独居的现象越来越多,传统的依靠土地来养老的保障功能等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当下,和城市相比,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不如城市,养老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农村老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丰富的休闲娱乐生活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再加上身边没有亲人,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要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加以重视,并寻找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镇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走出农村去城市创业打拼。一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寻求发展,而他们的父母和子女则留在农村,这样就形成了空巢家庭。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施,鼓励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家庭规模变小的同时,空巢家庭也增多了。当这些家庭的子女长大成人后,正好赶上改革开放的政策,他们纷纷进入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打工,每年只有在过年或者放假时才回家。

(三)城乡生活方式存在巨大差异

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有巨大差异。很多农村老人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突然一下子到了城市之后无法适应城市里的生活,他们有比较严重的恋土“心理,对于他们来说,农村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同样,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子女如果回到农村也很难适应农村生活,这使得他们回农村的次数越来越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发展,目前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丧偶或独居老人也日益增多。

(四)子女赡养老人的观念淡薄

有些子女虽然在城市里常年打工有了一定的积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他们只顾自己享乐,没有担负起抚养老人的责任,长期将老人抛弃在农村,不管他们的生活,寻找各种借口,不愿意将老人接到城市安享晚年。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分析

(一)物质经济问题

对于普通的空巢老人来说,由于劳动能力下降,身体机能衰退,很难再重新工作,赚取一定的收入。因此,他们衣食住行的开支一部分来源于自己之前的积蓄;另一部分则来自子女或者亲友的补贴。而对于那些患有疾病。需要长期药物和治疗的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开支会更大,经济上将会出现严重的漏洞。子女在自身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还可以无条件地补贴老人;但是,如果子女自身的生活就不宽裕,再加上老人巨额的医药费用,他们的负担就会更重。许多老人即使生病了,也在家中自己硬撑或者被置之不理,从而陷入一种看不起病,不敢生病“的恶性状态。除此之外,有些老人根本就没有子女,他们的生活来源都是依靠政府的低保和救助。同时,由于当今赡养老人意识的淡薄,有些老人甚至很难从子女那里获得一些经济上的支持,晚年生活过得非常凄苦。

(二)日常生活照料的问题

老年人由于年老体弱,自理能力下降,再加上可能会患有某些慢性疾病,需要有人陪伴在身边,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如果老人得不到照顾,又不能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就很容易产生危急情况。老人突然患病,若抢救不及时,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有的时候,老人还会遭遇抢劫。意外等一些突发情况,没有子女或亲人在身边的话,危险随时会发生。

当老人患病在床时,子女多又孝顺的家庭比较有优势,几个子女可以轮流照顾,也可以减轻一些彼此的负担。但对于独生子女或者无子女家庭,子女在外工作无暇照顾或者根本无人能照顾老人,老人的日间照顾就会变成大问题。如果老两口都健在,他们还可以互相照料。互相依靠,为儿女减少麻烦。但是,一旦老伴去世,照料老人的重担就落在了子女身上,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都需要子女付出时间和精力。

(三)情感慰藉的问题

1。子女的情感慰藉缺乏

对于父母来说,儿女在精神生活上对父母的赡养就是子女对其的精神慰藉。老年人的生理年龄越大,心理年龄就会越小,他们会把更多的情感寄托于自己的子女。

(1)人格尊重

人格尊重指的是满足空巢老人的自尊需求。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对别人不造成危害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利。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拥有的财产。知识。地位远远不及以前,因此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会有所下降,家事决策权也会丧失,在家庭中权力地位的丧失会对他们的精神造成打击,导致老人心情低落。内心不满。精神不振。

(2)成就安心

天下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有完美的人生,这就是所谓的成就安心。对于功成名就的子女,父母会比较放心,不用为他们的生活担忧,只需要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就可以安心地养老。而对于那些生活过得不如意的子女,父母不仅要补贴子女,还得为他们担忧,烦心事就会增多。再加上年龄增大,身缠疾病。腿脚不便,更是不能安心养老。

(3)情感需求

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不仅生活上会感到孤单,还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心理承受能力差,有的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产生轻生的念头。在农村地区,家庭养老还没有制度化,居家养老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养老模式,子女在这种模式中的作用更为关键,不仅要让老人衣食无忧,更应该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对于农村空巢家庭而言,因为子女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大多不在父母身边,所以传统的养老模式现在并不能正常地发挥其功能,对于空巢家庭的老人来说,孩子的养老态度很重要。空巢老人不仅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情感的慰藉和陪伴,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电话。2。亲友邻里的情感慰藉弱化

在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接触和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自己的孩子和亲戚朋友,他们的交际圈比较窄。子女长期外出求学。打工或经商,父母感觉生活枯燥乏味,老人经常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平时亲友邻里能够互相帮助,聊天解闷,但是大家还是会有所保留,不愿向外人过多吐露自己的家事。如今,农村的许多亲友邻里也大多流动在外务工,或者由于老人自身行动不便。身体不适。自我封闭等原因,亲友之间的串门。交往也变得很少。

3。外界机构的情感慰藉有限

(1)当地养老院

调查发现,农村老人很少有人愿意去养老院养老,这主要是因为受传统家庭养老思想的影响和消费水平的制约。当然还有政府投入不足。养老院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不太令人满意等原因。因此,养老院对于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影响比较小,精神慰藉所占比例较小。

(2)村委会和上级领导机构

村委会是一个地域性。基础性的基层政治组织。其最大特点就是群众性,为村民服务是其服务宗旨,因此,村委会应该是空巢家庭获得精神慰藉的一个重要群体。但是当前村委会并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只是在家庭发生纠纷时进行调解,或者逢年过节时去慰问一下这些空巢老人,并没有制定针对空巢老人的政策。

上级领导机构对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一般也是通过逢年过节的时候,领导下乡慰问。发放一些生活品,但是慰问对象只是一些老党员和有贡献的人。

三。社会工作的介入路径

(一)政府方面

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复杂而艰巨,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养老方面的制度。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当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政府有效地收集农村空巢老人的各种信息,给政府提供可行性建议。同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需要社会工作者有效地组织,以减少实施中的阻碍,让农村空巢老人真正懂得维护和使用自己的权利。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为空巢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一定的政策支持。虽然国家在2015年已经出台了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相关政策调整,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但是,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养老金和福利救助制度还不够完善,老人们的基本生活来源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救济。与此同时,农村的医疗条件相比城市还很落后,医疗资源配备不均衡。而且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医药费用的昂贵,看不起病,甚至不敢治病。加快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是非常必要的。社工可以为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政策的尽早落实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在养老社工机构的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为老人提供舒服便捷。放心优质的服务。

(二)社区方面

许多农村老人思想保守,家庭观念浓厚,具有严重的恋土“情结。在很多农村老人看来,养老院这样的地方,都是不得已才去的,是无儿无女的无奈行为。去养老院养老,他们一方面会觉得自己没有面子,另一方面是舍不得花那份钱或者根本住不起养老院。所以,他们更愿意采用居家养老的方式颐养天年。这就需要社区(村委会)发挥一定的作用。针对这些空巢老人,给予一些物质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慰。

而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社会服务人才,可以给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个案心理辅导,帮助老人发现人生的意义,从而感受到快乐并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空巢家庭成员建立起长期的上门沟通机制,及时关注并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理感受,并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治疗,让他们安享晚年。

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可以建立一个互助小组,动员那些有相似情况的空巢老人加入小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让有相同问题的成员相互沟通交流,并让那些成功解决这些问题的组员作为模范分享经验,告诉大家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同时,社工还可以定期上门探望空巢老人,帮助老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陪他们聊天,或者把这些空巢老人组织起来开展一些团体活动,丰富文化和娱乐生活。开展一些老年人自我保护讲座。老年人广场舞比赛等活动。

(三)价值观念的转变

首先,继承和弘扬中国的孝文化及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社会,人们受到太多利和欲的冲击,逐渐变得冷漠,子女赡养老人的意识也变得日益淡薄。子女供养老人是孝道的最基本要求。当物质条件得到满足时,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陪伴。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哪怕经常打电话问候一下也很有必要。

其次,老人应该正视儿女离巢的事实,学会逐渐适应这种情况。老人一方面可以利用移情的方法,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配偶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打发闲暇时间;另一方面,老人也可以和子女一起生活,或者在子女附近租房,这样既能够方便子女照顾老人,又能够排解老人孤独郁闷的情绪。社工可以帮助老人和子女做必要的情绪疏导,提供各种便捷的方式,让老人和子女多互动交流,及时给出门在外的子女提供老人的信息,从而让在外的子女既能够放心工作,又能和家中的老人随时保持联系。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分析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与社會工作介入分析【4297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199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