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3612字】

时间:2023-07-03 13:14来源:毕业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3612字】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城市化进程带动一批农村劳力流入城市,他们的孩子留守在农村,这类特殊儿童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在行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城市化进程带动一批农村劳力流入城市,他们的孩子留守在农村,这类特殊儿童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偏差。究其原因,这些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亲情的陪伴,在学校又得不到老师的特别关注加上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的缺乏,有些孩子各方面论文网的表现都不如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父母。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配合。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委托其他亲人帮忙照顾,孩子处在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这类孩子就是留守儿童。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力加入城市建设中,很多父母因为经济条件。居住环境等方面无法带孩子进城生活,只能把孩子留在农村让亲人照顾。目前这部分留守儿童成为儿童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孩子的成长必须要有父母的参与陪伴,农村孩子本该同样在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下幸福成长,享受童年快乐时光。但是在孩子最需要在父母呵护下接受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技能时,父母却因为生活问题离开了孩子,外出务工了,甚至有的一离开就是几年。孩子在这最关键的心理期时容易感到孤独。胆小不合群或任性随意哭闹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就随即出现[1]。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多种心理问题

(一)认知偏差,具有消极情绪

孩子在幼儿期也有叛逆期,大概当孩子在3到6岁之间,这是孩子的第一次叛逆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需要父母的关爱,而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外出,孩子又不能随身带去,隔代教育势必让孩子在行为认知上存在偏差。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偏差越发明显。当孩子到了小学阶段,也就是7到8岁时,这种偏差高于非留守儿童。儿童时期是孩子身体的形态。心理和行为。人格等全面发育和发展的过程,这个时期,是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时候。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缺位或双方都不能陪伴孩子身边时,孩子留在农村和老一辈生活,缺乏完整的家庭结构,亲子分离的成长环境会让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无论在生活或学习中都会有差距,农村留守儿童对生活表现的是消极自私的,看待周边事物也是漠视的态度。如隔代教育中的老人无法管制孩子时,很多老人会说,再不听话让你的父母不要回家看你了,随你怎样怎样。这种说法无疑在孩子心理种下爸妈外出打工的原因是不喜欢自己。“随即孩子联想到在学校老师总是遭受老师批评也是老师不喜欢自己呀。留守儿童一旦有了这种认知偏差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厌恶学校和老师,学习不主动积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大多交给老人监管,隔代教育要么放纵要么管的太严,孩子很容易产生抵抗或消极对待的态度。据国内外相关人员研究,留守儿童在性格上表现为怪??。偏执等心理症状比非留守儿童高。留守儿童中的孩子往往自卑感很强,胆小不合群也是留守儿童最为特出的性格之一。

(二)自控能力差。缺乏安全感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他们往往对长辈的说教产生抵触,对老师的批评很反感,有时候做一些违反校规的事情[2]。如:趁同学不注意擅自拿别人的学习用品,撕毁同学的课本等,还有的小学高年级的留守儿童召集一些同样的留守同学,拉帮结派,学电影或电视中的人抽烟喝酒甚至敲诈。留守儿童在行为上容易冲动。大多较为内向孤僻。敏感又多疑。厌学逃课等。近几年出现的校园欺凌现象,很多参与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缺乏安全感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容易产生攻击他人的行为。叛逆行为也是留守儿童所具有的,他们往往不听话。不礼貌。搞恶作剧等。这些孩子缺乏亲情关注,自控能力较差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他们自己缺少爱又不会把爱施与别人,很难和周围的人形成良好关系。

(三)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

大量资料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对人冷漠,不信任他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懂得怎样与人打交道,往往不是畏惧退缩就是狂妄自大一点都不合群。留守儿童的经历影响着人际交往,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对孩子以后的社交带来影响。一般情况下,男孩表现为攻击挑衅,女孩则多为内向自我封闭。他们缺乏对人的基本信任,不能很好的与人相处,无法建立融洽的友好关系。农村留守儿童人际行为处理不好,在社会适应性上也表现为较弱,留守儿童的适应障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三。产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层面

农村留守儿童因大多是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心情烦躁,非常想念父母不愿意让父母外出打工。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孩子的自卑心理严重,他们在遇到烦心事不与爷爷奶奶说而是闷在心里,有的干脆采用喊叫或争吵的方式发泄。一些学者认为父母的外出。亲情的缺失以及监护人的忽视,容易造成部分留守儿童与人交往时胆小怕事。自卑不自信等心理。尤其是随着父母外出时间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也逐渐下降,父母外出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心理水平越低[3]。

(二)社会层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往往集中在农村或贫困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缺乏,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为孩子提供心理咨询。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家庭学校的正确引导。如果这些不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纠正,很可能使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势必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隐患。四。如何减少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联合起来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一)社会共建

社会和政府需要给予孩子良好的社会环境,认识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社会应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当作系统工程来抓,要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关系到我们未来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社会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可能地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组织开展有益的留守儿童公益活动,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号召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关爱环境。采用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来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对社会不良影响的农村赌博。校园欺凌等加强治理,让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留守儿童心理。

政府为了下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净化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要大力杜绝社会不良现象,可以制定一些法规或采用行政手段,排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落实留守儿童监护制,加大对网吧的管理力度,大力发展乡镇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外出务工,设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孩子进行心理咨询等。政府要积极宣传正能量的社会文化,坚坚决抵制不良的带有消极低级无趣的俗文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阳光健康具有积极氛围的社会环境。

(二)家校合作

长时间父母亲情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情感的满足是其健康成长的关键。父母亲情是所有情感之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这种隔代教育的看管式无法满足孩子需要父母情感的关爱。当孩子看到别人家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很幸福,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父母不疼爱自己,当孩子产生这种想法时又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关爱和支持,他们就容易产生负性情绪,所以父母要认识到为了孩子尽量减少外出打工,就近找个工作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也做到了陪伴孩子。

一般来说,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与心理发展较为关,但事实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多停留于口号。很多农村学校因为教育经费短缺,没有足够的经济扶持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即便有经济实力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没有专业心理教师,硬件和软件的不配套对留守儿童心理干预起不到积极作用。教师层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或情感需求予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除了需要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关注,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4]。?W校要经常开展有关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给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全方位记录孩子在学校的点滴,孩子些小的进步及时反馈给家长,营造友善的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感觉温暖。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可以是电话。视频还可以增加回家和孩子亲近的次数,参加学校举行的一些亲子类活动,经常和教师沟通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尽量利用寒暑假,尽可能多与留守儿童团聚加强亲子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

(三)提升自身

以上除了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最关键的还需要留守儿童自己需要积极主动配合发挥主观能动性,虽然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在得到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后,要主动融入进去,要反观自己以前的不当行为,以积极的态度来配合。

五。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社会和政府部门要引起重视,学校。家庭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为祖国未来的良好成长提供积极有力的基础。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3612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193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