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特征研究【2844字】

时间:2023-07-01 21:57来源:毕业论文
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特征研究【2844字】

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在当前居民消费升级,工业化。信息论文网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阶段,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促进信息消费,既能有效拉动国内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和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大举措。

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江苏省提出省政府关于促进信息消费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意义,明确信息消费发展的目标,并明确要扩大农村信息消费,组织实施信息下乡“工程,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

2。研究意义

江苏省人民政府将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作为重中之重。我们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特征进行研究能够分析当前江苏农村信息化状况,总结其特征,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有利于推动江苏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提高农村居民信息素养,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实现社会稳定。

3。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借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江苏省农民信息消费的实际情况及特点,进行全面的理论研究。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找数据库文献和检索网络信息,掌握有关农民信息消费行为的相关成果及研究,以便比较分析。参考借鉴。

二。理论基础及数据模型分析

1。信息消费的概念

一般认为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经济活动。张一帆说,信息消费是指在生产。生活中,消费主体以信息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信息化过程的消费行为[2]。杨诚指出,信息消费是一种特殊消费的行为,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既可以是一种物质消费,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消费。[1]。

2。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基本现状

自十二五“规划强调农业信息化以来,江苏省积极响应,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保持江苏省农村信息消费支出逐年提升。农村信息消费领域由传统的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等领域扩展到目前的电视。电话。手机。平板。互联网等领域。信息消费方式逐步摆脱了单一化,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全省信息消费支出也一直高于全国信息消费支出,不过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依旧存在着数字鸿沟,2008年苏南地区农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已达到2687元,而苏北地区2013年才达到2528元。

3。信息消费指数的核算

(1)信息消费指数的概念

信息消费是指在生产。生活中,消费主体以信息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信息化过程的消费行为。信息消费是对信息服务与信息产品(软硬件)的消费以及消费的信息化[2]。学者一般认为,信息消费指数就是居民用于信息类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信息类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指与信息密切相关的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支出。[3]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把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及服务8个类别。并指出农民信息消费系数等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3项支出之和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1]

(2)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指数的计算

信息消费系数定义为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信息类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计算公式是:

ICC=星号100百分号

其中ICC表示信息消费系数,分母E表示居民消费性支出总额,分子表示居民消费性支出中与信息消费有关的部分。

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表明江苏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信息消费也不断提高,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4。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消费水平很大程度受收入影响,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身份地位等对消费者的信息消费意识会有影响。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江苏省统计年鉴的相关结果作为参照,发现在年龄上45岁以上和20岁以下农村居民高达63百分号,而青年仅占37百分号;农村居民中文化程度为初中的比例最高(12。4百分号),其次是小学(32。7百分号)和高中(12。4百分号),而大学以上学历为4百分号。而根据2014年江苏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光缆线路总长度205。4万公里,位列全国第一;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8453G,宽带接入端口总数3198万个,移动电话基站数24。5万个,均位列全国第二;互联网普及率53。8百分号,较2013年增长2。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个百分点;全省网民4274万人,较2013年增长4。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民信息消费支付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农村信息消费服务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5。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15),选用人民生活部分中同收入组农村常住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采用剔除法,将居民消费中扣除衣。食。住以外的其他杂费“总额求得居民信息消费额,并利用excel绘制出如下柱状分析图。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2014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递增,信息消费支出也逐年增加,可认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信息消费支出存在正相关关系,收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消费支出。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其信息消费的增长,同时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该地区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扩大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这对促进农村信息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江苏三大地区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带来区域间农村信息消费的差距。利用2010年―2014年江苏省三大地区农村常住居民家庭基本情况构成数据,用excel进行相应的分析,得到如下的折线图:

分析数据我们得出,2010年到2014年,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三者在信息消费行为上也存在着较大差距,但三区之间的信息消费支出差距逐年减小。苏南地区依据其经济发展优势,通信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信息消费发展迅速,信息化水平较高。然而较大的地区差异会加剧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状态,甚至可能使得地区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想从根本上解决地区间的信息消费的差距,就必须要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建议及策略

1。政府应施行有力政策,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经济收入决定支付能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民就业基数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增加信息消费的支出。

2。加强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农村居民作为信息消费的主体,需要加大对农村居民的信息宣传和讲解力度,使他们对信息产品和服务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多方面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

3。各级政府应注重农村新信息消费问题。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加大财政支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各个部门打造适应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信息服务网站,加大涉农信息的开发和应用,为农村居民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

4。一带一“战略。可让信息化程度高。信息消费能力强的地区(城市)带领信息消费低地区(城市)发展,缩小苏南。苏北。苏中地区间信息消费的差距。

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特征研究

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特征研究【2844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132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