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村镇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再认识【5575字】

时间:2023-06-29 21:47来源:毕业论文
村镇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再认识【5575字】

村镇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再认识

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


村镇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再认识

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人类聚居场所从农村形态向城镇形态转化为本质的演进过程。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一种社会发展现象。

在过去200年里。世界上主要发达论文网国家都经历了这一历程。并具有鲜明的工业主导色彩。但随着二次大战以后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城镇化的动力日趋多元:逐步从单一的工业发展驱动转化为工业。现代服务业等多轮驱动。随着社会进步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化。生态GM。信息化发展等也对城镇化的发展产生各种各样的重要影响。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城镇化的背景和动力都出现了新的形势。

同时,从历史的角度看。随着城镇化过程的推进。城乡关系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城市与乡村孰重孰轻也一直在不断调整之中。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客观看待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从符合一般规律的角度判断城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1城镇化研究的传统视角

1。1工业化。城市的传统视角

现有对城镇化的研究多从工业化。城市的视角切入。研究发现,城镇化与现代化。经济发展之间有正相关的关系。即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越高,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也会相对越高。在评价城镇化功过是非的时候,也会强调其功。即对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由于过于强调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的联系,而工业化发生的条件又讲求规模效应和人口集聚,所以城镇化的空间载体自然而然地被锁定在大中城市甚至更高一级的城镇化形态_城市群。相应地。在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中。很长时间占据上风的是大城市战略“。进入21世纪。

城市群的地位逐渐凸显。特别是在提升综合国力。带动全国城镇化。引导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战略性的决定作用,因而国家对城市群也是愈发重视。新近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_2020年)>同样明确提出要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1。2大城市。开发区等主要实践领域

近30年来城乡规划类型的转变过程也能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政策的导向。上世2e,80年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2,JJ居多。到了上世纪90年代城市总体规划兴起。2000年以后,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多个重要城市编制了城市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整理出新的成规模的发展空间来应对这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jZEl2000年编制的<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2001年编制的<南京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研究>。2003年编制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及近些年编制的<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上海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7-波2030城市发展战略>等。2005年前后。区域规划开始得到重视,如<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以及相继开展的珠三角城镇群规划。长三角城镇群规划和京津冀城镇群规划。省一级政府也竞相开始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可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理念已被深深地贯彻到规划工作中,规划服务的主要对象就是经济增长的重点地区,对于反映城镇化成果的城市地区关注较多。而对城镇化要素析出的农村地区关注甚少。

2当前城镇化的主要问题和新的发展趋势

2。1二元结构“仍然是城镇化当前的主要矛盾

城镇化的突出问题是二元结构“。其本质就是城镇化的两头_城市和农村_关系的不协调。因为在前3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是通过廉价的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投入来换取工业化资本的。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起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总抚养比持续下降。

供应充足的劳动力多年来保持了低工资的状态,因此为中国城镇化提供了低成本发展的人口红利“。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社会不平等加剧,城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地被巨大的社会成本所抵消。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在未来还能否持续。发展模式如何转型是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学界甚至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2013年提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城镇化的道路,模式和政策>中对未来的城镇化趋势作了一系列预测:2030年前后城镇化率将保持在65百分号左右,仍将有5亿农民;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经济与人口聚集的区域化格局逐步强化;人口向大城市和小城市两端聚集,县级单元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层级等。这一系列预测的结果告诉我们。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城镇化不能走单一的路径。

除了传统的城镇化地区_东部沿海城市群和中西部大城市_之外,城镇化的基层空间_县。镇。村_的重要性也在不断上升,而市场化和来自基层的内生发展动力是推动这些地区城镇化的最主要的推手。

2。2多元化的城镇化方式30年来一直存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基层县。镇。村充分利用自然。人文。交通。区位,土地。农产品。能人等各类资源。不断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改革初期。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是最具代表性的东部沿海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除此之外还涌现出许多名村。如“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等。而时至今日。随着市场需求的细分。新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门类的出现。村镇的发展路径也愈发多元化。如,同为工贸型城镇,山东省寿光走的是一条面向大中城市蔬菜消费市场的农业纵向一体化道路,而甘肃省陇西走的则是面向更大区域的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和物流一体化道路i同是乡镇企业发家。浙江省平湖镇走的是村镇工业嵌套外向型经济的道路,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走的是三集中配合花园城市建设的道路。而华西村则通过一轮轮的并村仍然维系集体土地上产业低成本扩张的路径i针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升级。贵州省雷山县西江苗寨凭借其保存良好。特色鲜明的自然人文资源发展原生态旅游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和脱贫致富相结合的道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包括提出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城市建设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国家一系列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也为基层县。镇。村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和更多的发展机遇。论文格式

3城镇化研究的新视角和规划探索

3。1以国际视野。历史角度来看待城乡关系的演替

正因为城镇化基层空间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所以城镇化研究的视角也在发生转变,我们尝试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去认识城镇化。去探寻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可能路径。放眼世界。在19世纪初期一19世纪中期,也就是工业化的初期,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内城乡之间的联系紧密。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乡村协助城市完成工业化初期的原始积累。同时,乡村又是城市的市场,消费城市生产的生活用品。农业设备。城乡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物资交换。轻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1800年至1850年间,世界范围内1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人口在全部城镇人口中的比重由468百分号上升至tJ641百分号。19世纪中叶一20世22,5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迅速减少,乡村经济的比重迅速降低。城乡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打破。城乡差距开始拉大。重工业部门得到了迅速发展,与这些工部门的发展相适应。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较快地发展起来。小城镇的发展速度逐渐减慢。人口所占比重也逐步下降。1850_1950年世界范围内1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人13在全部城镇人口中的比重由64。1百分号下降至1J425百分号。20世纪50年代一20世纪末,乡村在景观环境。生态平衡方面的价值逐渐显现。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口和企业开始从城市流向乡村地区。出现郊区化现象。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非农产业比重增加,乡村和城市生活方式不断融合。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比重和数量持续下降。中小城镇人口比重和数量逐步回升,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仍在快速增长。

20世纪末禾I]21世纪初。一些先发国家率先进入了“城乡融合的发展阶段。城市经济高度发达。乡村经济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农工商经济体系。城乡之间形成良好的物质双向交流关系,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在政治上形成了城乡平等融合的民主政治格局。在文化领域。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更趋兼容。乡村地区科技与教育普及。乡村居民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在空间及社区建设上,乡村社区享有城市社区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在社会保障机制方面。城乡社区拥有统一的社会安全与生活保障,不按城乡划分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保障的标准。在保护社会竞争机制的同时。更加侧重对社会的整体关怀。

相比较而言。的城乡关系就较为复杂。由于国土面积大。各地区发展基础不一。所以在现阶段不同地区的城乡关系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东部沿海的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出现。城市反哺乡村“的势头j中部地区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城乡之间的差距开始拉大;而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仍发育不足,城乡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别。理清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既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在城镇化研究的过程中。对乡村特点的把握。对乡村问题的认识,对乡村价值的-t:0断以及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立场。视角和价值取向“的问题。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于的新型城镇化而言,村镇的价值在于它们是人口承载的重要空间载体。维持城乡社会稳定的蓄水池“。中华文化延续的重要空间载体。国土保全的重要保障和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健康休闲的场所。

3。2以新的成功实践重新梳理研究思路

在这样的一个价值判断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近些年的一系列规划实践中试图从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角度去做一些尝试和探索。比如在2013年启动的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我们将城镇化进城人口和农村析出人口进行了挂钩。用土地流转水平和种植收益作为两项最重要的因子去测算农村析出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而预测出未来可能的向城镇转移的人口。在实地调研中。研究发现不同的农业种植类型对于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工时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单位面积土地用工量和纯收入最高的是大棚种植;单位面积土地用工量和纯收入最低的是水稻以及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柑桔。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土地用工量和纯收入介于上面两者之间。这种生产方式和种植类型的差异导致可析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差别很大,大棚种植家庭析出的劳动力少。而粮食种植家庭析出的劳动力就多。在此基础上。规划对山东省进行了农业种植类型的分区,针对不同地区给出了不同的城镇化政策建议。除了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去研究城镇化之外,<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另一个重要的研究切入点就是人口的流动。研究发现山东省区别于其他省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省内人口流动比例高,其中又以县内人13流动比例为高。农民工在县域内就业的占88。1百分号。因此。规划建议山东省城镇化空间的着力点是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胶东半岛沿海地区以/j口q-业为主的劳动力吸纳地区。如济南。青岛。烟台;另一个方向就是鲁西南相对落后以县域经济为主的就地人口转化地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从农业生产和现代化以及人口流动的角度去研究和寻找符合山东省情的城镇化路径,是切合新型城镇化内涵四化同步。人的城镇化“的一种探索。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编制的<广州市村庄地区发展战略与实施行动规划>则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城乡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广州分别于1997年,币112007年开展了两轮村庄规划。但规划都无法落地。在2013年启动编制的第三轮村庄规划中。就村庄论村庄。缺乏城乡统筹和对城镇化趋势判断的既有规划技术思路能否走通困扰着政府决策者和规划师们。当时广州市范围内仍有34个建制镇。1142个行政村。村庄地区的地域面积占到全市的78百分号。村庄地区的建设用地占到全市建设用地的77百分号,2012年村庄地区的常住人口占到全市常住总人口的47百分号。从这个比例上来看。村庄地区的发展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全广州市发展的大问题。而广州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过程又十分特殊:1980年代,乡镇企业兴起开启了城镇化之路:到了1990年代。外资驱动和土地制度创新成就了全国闻名的珠三角模式“;进入21世纪以后。自上而下政府和资本主导的新城和园区建设以及自下而上乡村地区的工业集聚和农房建设均快速推进。形成了城市地区,城乡混合区以及乡村4三元空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建设用地破碎低效,违法违章建设严重等景象。城乡二元制度是这一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但这已经不是单纯的规划技术所能解决的。因而<广州市村庄地区发展战略与实施行动规划>在规划技术思路上。除了传统的空间规划之外,还特别强调空间之上的村庄内生动力培育和制度改革创新。以及空间规划之后的实施行动和政策保障。这个规划给我们的启示是,北上广等大城市地区城乡关系已经进入了城市扩张速度趋缓,但城乡内部结构还在剧烈变化的阶段。为了应对这种阶段的到来。规划也将从单纯的中心城市扩张型规划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型规划转变,规划的内容。技术方法也将随之发生重大调整。

3。3新型城镇化研究重点的转向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我认为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本。四化互动。布局合理。生态文明。弘扬文化五个方面。“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全覆盖;“四化互动的核心是产城互动和农业现代化:“布局合理的核心是城乡统筹。更关注乡镇的发展;“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绿色。低碳:“弘扬文化的核心是历史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如果说传统城镇化研究和实践工作的着力点在城市和工业建设的话。那么,新型城镇化就是从城市的单视角转向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双视角,城镇化的路径从工业推动的单一路径转向工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多路径。

需要指出的是。城乡规划的技术路线在新时期同样需要改革。从以城镇空间组织为主,转变为重点研究人口流动的态势和人口转化的路径。过程。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差异性动力机制。以及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相应的政策制定上。总之。客观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乡关系是我们认识城镇化的基础。过去30年我们经历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其实中国城镇化的大幕才刚刚拉开。城镇化的深度研究也才刚刚开始。[不悔网]

村镇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再认识

村镇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再认识【5575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114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